头条

长沙链
爱链长沙,链你所爱!

长沙:引智进村,才聚“财”来

更新时间:12-04 信息来源:长沙晚报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祝林灿 通讯员 刘友琼

初冬时节,长沙广袤的田野仍然充满生机与活力,联合大型农机播种下一茬茬整齐的油菜;大棚里的秋延后辣椒、花菜郁郁葱葱、长势正旺;望城荷花虾生态屯养基地里,小龙虾只只健康鲜活……

这些不仅仅是农业科技“及时雨”的功劳,背后更是有乡村“土专家”“新农人”、返乡创业能人等高质量人才在各自领域发光发热,并带动更多人投身农业,振兴乡村。

2021年,长沙首创性发布和系统性实施乡村产业人才认定支持“1+13”政策体系激励机制,近年来,长沙不断加大对创业的扶持力度,对农业创业项目按照投资额给予补助,确保各类乡村人才潜能得到最大发挥、价值得到最好体现。越来越多的人才带着先进的技术选择投身乡村,为“三农”发展注入活水。

  “90后”小伙返乡,穿皮鞋种田

“90后”姚鹏飞送过快递,做过保安、装修学徒、医药销售,2012年返回望城区茶亭镇静慎村务农。他现在有了新头衔,成为穿皮鞋种田、用手机育秧的高级新型职业农民。同时,作为望城区哲浩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他被认定为望城区E类人才、2023年度长沙十佳新型职业农民。

90后种粮大户姚鹏飞驾着农机在田里劳作,田间陪伴他的是成群小鸟。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飞 摄(资料图片)

90后种粮大户姚鹏飞驾着农机在田里劳作,田间陪伴他的是成群小鸟。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陈飞 摄(资料图片)

“去年底,我建造了这个一万多平方米的育秧基地,政府发放的农业补助帮助我解决了部分资金问题;现在这里全面实现智能化操作,可以有效应对‘倒春寒’,保障早稻育秧工作。”姚鹏飞介绍道,育秧大棚的情况随时都能通过手机查看,并进行远程操控。“可以控制秧田温度,实现自动浇水、智能开启遮阳网等功能,相比人工,现在的效率比原来提升了几十倍都不止。”

除了智能化育秧,旋耕机、无人植保机、插秧机、抛秧机、拖拉机等农机的使用也大大解放了双手。目前,他流转了超过106.66公顷土地,用于栽种水稻等,同时进行工厂化加工、配送,从“卖粮”转为“卖米”,大大提高了效益;并为村民们提供育秧、代加工、代销售等服务。

“我儿子姚哲浩现在也在跟着我学种田,如果他以后想从事农业,我会很支持他。”姚鹏飞告诉记者,11岁的姚哲浩从小耳濡目染,对农业很有兴趣,也会在劳动课上大声宣告:“我家就是种田的!”不仅如此,村民胡杰也是姚鹏飞的忠实“粉丝”,他在2020年正式回到茶亭镇,跟着姚鹏飞一起耕种。近年来,静慎村已经有20多名青年人返乡。

  转换思路,技术赋能红薯“变身”

按下职业选择“重启”键的不只姚鹏飞,“薯夫妻”品牌创始人姚栋也在2012年选择返回静慎村创业。他目前被评为长沙市三类现代农业产业领军人才、高级新型职业农民、2022年度长沙十佳农村青年“领头雁”。

问及同村的两人是否是相约返乡,姚栋说,此前他们并不认识,但都是因为心中的乡土情怀。

“我们现在有一些农机服务合作,通过借用姚鹏飞的播种机、起垄机、旋耕机等,一亩地可以节约约700元的人工、机械费。”姚栋介绍,种红薯是当地的传统,但从“种”到“赚”,最核心的还是技术、加工和品牌打造。

姚栋请来省农科院和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的专家,听取并实施他们的各种建议,进行红薯和辣椒套作,开发不同口味的红薯脆条等产品。姚栋说,这些年来,他不断引进先进的种植、加工设备,不断改进工艺,红薯粉生产效率比传统手工操作提高了上百倍,并且口感更佳,销路不愁。

同时,农场的手工红薯粉也成功申报望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个以制作手工红薯粉为主题的体验式作坊已开门营业,有望吃上红薯“文旅饭”。

 人才助力,“荷”产品效益翻倍

为了引才、聚才,长沙各区县(市)近年来也相继在乡村人才引进投入上出实招,出台了一系列人才政策和补贴办法。

漫步在望城区乔口镇,水系四通八达,村庄鳞次栉比,农田规划有序。2019年,湖南文和友集团与望城区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并在此注册成立湖南文和友乔口小龙虾养殖有限公司。同年9月,崔松来到望城区乔口镇担任湖南文和友乔口小龙虾养殖有限公司总经理、湖南文和友小龙虾产业研究院院长。

“我们在2021年成功研究出‘一荷三虾’养殖新模式,建成了小龙虾屯养基地,实现了‘荷虾共生’,做到四季养虾,全镇荷花虾的养殖综合产量明显提高。”崔松毕业于华中农业大学,大学毕业后三十年如一日从事水产养殖技术与研发,名特优水产的繁育、驯化、养殖等研究。

据了解,“一荷三虾”综合种养模式是指根据荷花不同的生长周期分三个批次投放虾苗,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收获三季小龙虾,还可以进一步加工利用莲子、荷叶等“荷”产品,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

2021年,崔松被评为望城区乡村振兴人才之星,今年成功申报望城区E类骨干人才。“我经常会邀请农科院的专家过来传授最新的科学养殖技术,我有空也会到养殖户家中了解情况,给予一些技术支持。”崔松利用自己专业所长,带领22名党员服务全镇广大养殖户,凝聚合力打通“育产供销”全产业链,带动乔口镇40余名养殖户增产增收。

今年以来,长沙市以培育产业发展的领军人才、服务乡村的专业精英、各行各业的工匠能手等为重点,深入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振兴“湘八条”落实落地,全面培养造就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乡村人才队伍。截至目前,已认定现代农业产业领军人才120人、认定新型职业农民2570人,辐射带动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为奋力开创新时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

本文为“十大示范创新·建设乡村振兴示范市”系列报道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