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

中国链
爱链中国,链你所爱!

比方法论重要1000倍的,是底层思维的培养

更新时间:12-07信息来源:欧德张


口述|欧德张  整理|布道君

管理上要创新,这话没错。

但有些企业,在KPI火的时候用KPI,OKR流行了又换成OKR,并美其名曰“创新”,那就有问题了。

不管是KPI还是OKR,都只是简单的绩效管理方法上的创新,不一定适合每家企业。

要真正实现创新,需要看清事物的本质,了解其背后的底层逻辑。只有掌握了底层逻辑,在面对环境变化时,你才能创造出能够适应新环境的方法论。

所以,今天我想跟大家聊一聊“如何培养底层逻辑”。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去培养。

01
放下是非对错

为什么要放下是非对错?因为你会发现,同一件事,立场不同,结论就会不一样。

像今年大厂裁员不断,站在被裁员工的角度:我们在过去辛辛苦苦为企业创造了那么多的价值,现在外部环境这么恶劣,你却把我推出了门,这不是过河拆桥吗?

站在企业的角度:我们也很难,裁员是不得不为之。

站在吃瓜群众的角度:既然你要裁员,就不要在内部暗戳戳搞,要告诉公众,这样的企业才是有担当的企业。

站在国家的角度:今年有1000万大学毕业生,你把那么多有经验的人释放出来跟大学生抢工作,这些大学生就业就更难了,就业率也更低了。

所以,很多事情不要局限于是非对错的判断。

当你站在不同的立场去看,你得到的思考就会有很大的不同。如果只是站在单一维度去思考,就会难以接触对事物底层的理解。

02
探索语言背后的信念

很多时候我们认为正确的部分,只是一种对假设的相信,这就叫信念。

信念本身没有好坏对错。

举个例子。

有家企业出现业绩急剧下降,于是高管团队集中讨论对策,一个说要加大渠道开发,一个说要多招销售人员,一个说要加大广告投放,大家的意见很难统一。

最后老板出来拍板:加大广告投放。

果然,加大广告投放之后,企业营业额节节攀升。

过了三年,又遇到业绩大幅下滑的问题,高管团队又开会讨论,这时大家的判断都比较倾向于加大广告投放。

于是老板拍板:既然大部分人都认为广告投放有效,那就增加投放。后来果然业绩又回升了。

再过了三年,企业业绩又下滑了,这一次,高管们的意见非常统一:增加广告投放。因为他们的背后有一个共享假设——投广告能提高营业额。

但是因为外部环境、消费习惯等的变化,这次增加投放并没有带来业绩的增长。

我们对事物每一个判断的背后,都有一个对假设的相信。但是这种相信有其适用的环境。如果你认为这就是真理,或许你正在离真理越来越远。

所以,不要让上一次成功的原因,变成你下一次成功的障碍。

我们要去了解自己语言背后的信念,去思考它,探索它,这样我们就是在探索更底层的逻辑,开始更底层的思考。

03
理论学习,模型思维

很多实战主义者是拒绝学习理论的,认为只要方法就可以了,来点干货,只要干货,告诉我方法,只有how没有why。

但是,方法就像一条鱼,没有水是活不下去的。水就是方法应用的环境和场景,有些鱼需要海水,有些鱼需要淡水。

而如果你懂得方法背后的理论,你就能够创造出更多的方法。

比如,很多企业都有周报制度,不交就罚,第一次50块,第二次100块。所以很多员工尽管不喜欢写周报,但为了不被罚钱,还是会应付交差。

但是如果你懂得,人有两股力量驱动,一股力量叫追求快乐,一股力量叫逃避痛苦。你想员工写周报,除了上面这种罚款的方式,还可以采用更正向的方法,因为逃避痛苦带来的力量是不持久的。

如何用追求快乐的方法让员工写周报呢?

比如,每一份周报你都会仔细阅读,而且给回复。

比如,当员工写了一篇非常高质量的周报,有自己的独特思考,你会发出来让整个团队学习。

又或者,员工在周报里提到的一些问题,你都会给到精准的建议。

这样就等于有了正向的力量去驱动员工把周报写好。

理论学习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叫做模型思维。模型是对理论的浓缩,能够让你最快速地了解理论框架。

模型思维适合我这样比较懒的人,在没有用的时候,我就用模型指导一些基础思考;当去用模型的时候,我就会对理论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模型思维是理论学习的捷径。

当然,所有的模型都有局限性,所以你在研究问题的时候,最好不要只看一个模型,而是至少利用2—3个模型去做综合分析,这样我们能更好地看到事情的底层逻辑。

04
跨界学习

跨界学习不仅是跨界,也是更大维度的学习。因为知识是触类旁通的。

比如团队管理再往上是社会学,经营管理再往上是经济学。

混沌的创始人李善友教授就经常会引用生物学、物理学、心理学等理论,来解释企业经营和管理上的现象。

有一句话叫“工夫在诗外”,意思是要学习做诗,不能就诗学诗,而应把工夫下在掌握渊博的知识,参加社会实践上。

所以有时候如果某个领域学不透,不妨横向试试看。

我们有一位学员,一直在OD领域孜孜不倦地学习,但总觉得有些东西很难理解。

后来他来参加了我们的完形课程。课程结束后他很兴奋地跟我说,帮他打通了很多在组织管理上的卡点和思维的盲区。

所以,跨界学习,尤其是学习比较底层的学科,像经济学、社会学、历史等等,都可以帮助我们做更底层的思考。

05
利用理解层次多维思考

理解层次有很多不同的维度。

我想先分享一件让我感受特别深的事情。

我曾经在课程上分享过,员工因为触犯高压线被辞退,去做一对一谈话的时候,要按照“情理法”的顺序。而在我们对这件事做内部宣讲的时候,顺序是“法理情”。

比如,小王同学经查实,在去年12月23号收受客户行贿的2万块钱,现在这件事情他也认了,客户也认了。这个行为触碰了公司的高压线第五条第二小项,根据公司的制度,必须予以辞退。这是“法”的角度。

小王同学在我们团队已经5年了,对公司很有贡献,跟大家也有深厚的友谊,对于他的离开我表示非常遗憾。这是“理”的角度。

最后谈“情”,一带而过:当然我知道很多人跟小王同学感情很好,他离开公司之后,可能会在生活上遇到一些困难,我希望大家能够施以援手。

虽然我一直是这么做的,因为有效,但并不知道其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直到最近我听到了一种说法,让我对这一做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我们每个人都有三个世界:我的世界,周围的世界和公共的世界。三个世界边界不同,适用的规则也不同。

“情”是关于我的世界,“理”是关于周围的世界,“法”是关于我们公共的世界。

用公共世界的标准来对待个体的世界和周围的世界,往往是行不通的。就像我相信大多数都更愿意和武松做朋友,而不是包青天。

所以,当我们和别人一对一的时候,我们先讲情,也就是先讲我的世界,再讲周围的世界,再讲到公共的世界。

但是当我们面对一群人的时候,我们先讲公共的世界,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集体,再讲我们的世界,最后讲个体的世界。

这就是关于空间的理解层次。

还有一个常见的理解层次是时间维度的,比如过去、现在、未来。

我们在做高管团队融合的时候,经常会用两个很有意思的话题去引发:

第一个问题是:在过去到现在,我为这个组织做了些什么?我最有成就感的是什么?

第二个问题是,从现在到未来,我可以为这个组织贡献什么?

这两个话题都很容易让新老团队产生强烈碰撞,引发他们在时间维度上的纵向思考。

还有一个管理上经常会用到的理解层次是边界维度的,比如个体、团队和组织。

站在个体角度认为对的事情可能放在团队是不对的,放在团队认为对的事情可能站在组织层面看是不对的,所以这是另一个边界的构建。

当我们能够在更多理解层次上进行思考,就更容易看到其底层的逻辑。

最后,我来总结一下,培养底层逻辑,可以从这五个方面着手:

1. 放下是非对错。

2. 探索语言背后的信念。

3. 理论学习,模型思维。

4. 跨界学习。

5. 利用理解层次进行多维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