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11-21信息来源:身边的经济学
从小到大,我们中的很多人都听过父母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你这种性格长大了要吃亏的”。
似乎在这个推崇社交和外向性格的社会里,作为一个内向的人是处于劣势的。职场上更是如此,社交成为一门值得钻研的学科,内向可以被看作一个标签,甚至有人断言说某项职业大多数人都内向。
但是,在职场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里,内向真的就一定是缺点吗?以下,Enjoy:
田茂永 | 作者
身边的经济学(ID:jjchangshi)| 来源
给大家推荐一个驰名全球互联网十余年的“猴子与香蕉”的神奇实验。
内容大致涉及“道德的起源、阶级的起源、道德的沦丧、道德的重建、信仰的产生”等。
如果用它来分析公司内部的权力生态,简直是绝妙的范本。
在实验的第一阶段“道德的起源”当中,内向与外向的实验对象有着不同的命运,这似乎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
这个实验是这样的:
先把五只猴子关在一个笼子里,上面有一串香蕉。
实验人员在笼子里装了一个自动装置,一旦侦测到有猴子要去拿香蕉,马上就会有水喷向笼子,而这五只猴子都会一身湿。
首先有只猴子想去拿香蕉,当然,结果就是每只猴子都被淋湿了。
之后每只猴子在几次的尝试后,发现莫不如此。
于是猴子们达成一个共识:不要去拿香蕉,以避免被水喷到。
后来实验人员把其中的一只猴子拿出来,换进去一只新猴子A。
猴子A看到香蕉后马上要去拿,结果被其他四只猴子痛扁了一顿。
因为其他四只猴子认为,猴子A会害它们被水淋,所以制止它去拿香蕉,猴子A尝试了几次后被打得满头包,最终也没有拿到香蕉。
当然,这五只猴子没有再被喷水。
后来实验人员又把一只旧猴子拿出来,换进去另外一只新猴子B。
猴子B 看到香蕉也是迫不及待要去拿。
当然,一如刚才所发生的情形,其他四只猴子痛扁了猴子B 一顿。
特别的是,猴子A打得特别用力。
猴子B试了几次总是被打得很惨,只好作罢。
后来慢慢地所有旧猴子一只一只都换成了新猴子,大家不敢去动那串香蕉,但是它们都不知道为什么,只知道去拿香蕉会被其他猴子痛扁。
我们假设某公司财务部高薪挖来了一位年轻的海归财务精英A君。
他雄心勃勃地想大力改造现有的预算体系、内控体系、资金管理体系,革除积弊,大幅释放财务的管理势能。
于是原有跟不上节奏的财务部元老,以及在既有规则下浑水摸鱼的业务部门、职能部门,开始心照不宣地与其对抗、博弈。
不出半年,心灰意冷的A君大概率会选择离开,
而且其以后的行事风格不可避免地会“内敛”“稳重”起来。
那些长期置身于以缺点数为关键绩效指标的财务生态环境之中的外向性格者。
不可避免地会像体表颜色过于鲜艳的食草动物一样,迅速消失于食物链底端。
只有那些善于将体表颜色与周围环境混为一体的财务“小白”,才可能熬成社会达尔文主义下的职场赢家。
所以,“国内财务人大多是内向者”实际上是职场进化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当然,在相当多的情境下,内向的财务舵手之于公司很可能是一个不坏的选择。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先利后弊”分析信息的外向者会把注意力聚焦于信息中的利,而忽视其弊;
“先弊后利”分析信息的内向者会把注意力聚焦于信息中的弊,而忽视其利。
曾经是华尔街律师的苏珊·凯恩成为TED上火爆的心理学演讲人。
她撰写了一本颠覆大众认知的心理学专著——《内向性格的竞争力》(被誉为TED“”最受欢迎的心理作品)。
其中尖锐地指出,在目前的商界:
“人们对其他人的尊重,不是基于他们的创造力和洞察力,而是源于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这是一个以其他标准而非功绩来衡量的精英主义”。
苏珊·凯恩毫不吝惜笔墨来表达对内向者的赞美。
在她看来,内向者的敏感,不仅使他们对可怕的事物保持警觉,也对平常不可怕的事物保持警觉。
所以,别再纠结一个人的内向性格了,挺好的,老板能知人善任、用好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