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

中国链
爱链中国,链你所爱!

贾平凹的女儿被骂上热搜:她的原罪,根本不是文二代

更新时间:02-03信息来源:闲时花开


质朴实诚不懂诗的劳动人民,对官二代、富二代、星二代和文二代,原本没有什么偏见。

每个人,都是站在父辈的肩头,才能走向更辽阔的世界。

这是千百年来,父母和家庭的意义所在。

公众反感的是,某些X二代明明没有什么真本事,走在老子权力庇荫下的各种捷径上,狐假虎威地招摇过市,自认为很有本事。

更要命的是,还有一群小丑,给他们大开绿灯,颁奖授衔,拍马溜须,奉为贵宾。

这,就耐人寻味了。

1.

她的诗作,

惊呆了2021年的网络

我不会写诗,也不懂诗,但我看过几篇诗。

比如,余秀华的《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

标题俗是俗了点,但你看到她那粗犷又疼痛的诗句时,能感受到作者倔强而蓬勃的生命力,穿透纸背,摇曳人心:

“我是穿越枪林弹雨去睡你/我是把无数的黑夜摁进一个黎明去睡你/我是无数个我奔跑成一个我去睡你……”

唉呀妈呀,把一个欲望横冲直撞又卑微无处躲藏的女性,刻画得如此真实鲜活,太牛了。

再比如,这两年特别火的《孩子的诗》:

●我的眼睛/很小很小/有时遇到心事/就连两行泪/也装不下

——陈科全 8岁

●灯把黑夜/烫了一个洞

——姜二嫚 7岁

●你问我出生前在做什么/我答 我在天上挑妈妈

——朱尔 8岁

哎呀妈呀,看完这些只有孩子才能写出的灵动深邃的诗句,真想问问:

这是谁家的小孩呀,咋写这么好呢,能不能领回俺家一个……

由此看来,诗歌,真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来表达灵魂褶皱处的情感,给阅读者带来或拍案叫绝或流泪长叹的共鸣体验。

但,这几天,有个叫贾浅浅的副教授的诗,火了。

明人不说暗话,先欣赏她的几首代表作吧——

唉呀妈呀,这——也——叫——诗——吗?

且不说,这些诗创作的主题是屎尿屁性,就说它的形式和语言,就让人忍不住嘀咕:

大姐,你这是蹲在墙根下唠嗑呢,然后气儿不够使,还必须用回车键来回换行顺气儿?!

没有美感。

没有内涵。

没有思想。

没有力量。

更不要说什么“从诗句里伸出一双手来,和读者的手紧紧相握”的共鸣。

贾浅浅是谁呢?

西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陕西省青年文学协会副主席,还身兼贾平凹文学馆常务副馆长。

作品常见于《诗刊》《作家》《十月》《星星》《山花》等国内文学核心期刊。

出版过诗集《第一百个夜晚》《行走的海》。

她还是第八届全国青创会代表,荣获第二届陕西青年文学奖。

贾浅浅

当然,她还有一个更大的来头:

她的父亲,是著名作家、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贾平凹。

贾平凹老师的作品,想必很多人都读过。

就算你没有读过贾老师的《浮躁》《古炉》《秦腔》,你至少看过他的《废都》。

在性羞耻的蒙昧年代,贾老师的《废都》堪称一代男女性启蒙的深刻佳作。

所以,当贾浅浅“似诗不是诗、不是诗又不知道是啥”的诗作传遍全网时,网友们写诗的滔滔才情,也瞬间被激发得汹涌澎湃:

够幽默,老铁。

但打住,咱们还是节省点版面和文字,给爱好文学的孩子们留点念想,按捺住自己骄傲的小尾巴,回到正题,再聊聊贾浅浅的诗作——

2.

她的原罪,

根本不是文二代

在西北大学的官网上,关于贾浅浅的个人简历,是这么介绍的:

乍一看,就是一份普通的简历。

但眼尖的人,很快就能发现端倪:

①一般人的本科,是读4年,贾浅浅读的是5年;

②贾浅浅在陕西师范大学读研时,同时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任教。

2003年,贾浅浅到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任教时,恰逢贾平凹到该校任文学院院长。

贾平凹的个人履历

③贾浅浅如今是在职读博,尚未毕业,但已经是西北大学的副教授,还是硕士生导师。

在学历必须过硬、职称很难搞定的高校,尤其是像西北大学这样的211,硕士学位就是副教授的特例,并不多见。

但,也有可能,贾浅浅在学术研究上,比她在诗歌造诣上,过硬得多。

退一步来说,就算贾浅浅学术能力没那么过硬,但她受到父亲贾平凹的庇护,或借助父亲的人脉和关系,走了捷径,缩短了奋斗的历程,也是人之常情:

父辈铺就了资源和平台,孩子自然近水楼台先得月。

这是为人父母奋进和修行的初心之一——给孩子一个更高的起点。

只要贾浅浅老师在西北大学,教书有水平,科研有干货,学生拥护爱戴就行。

就像莫言的女儿管笑笑。

她自知在写作上,再努力也超越不了父亲,就很低调地走学术路线,按部就班、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专业。

而不是非要去做遥不可及的作家梦,写什么似是而非的作品。

毕竟,财富可以传承,才华不可复制,作家的子女不一定要当作家。

当自己,就很好。

莫言和女儿

贾浅浅事件,最让人费解的是,在纸质出版物备受冷落的当下,出版社还哄抢炒作她的诗集,文学界一些知名刊物,还对她的诗作大开绿灯。

一些所谓高规格的文学奖项,还有一些所谓的评论家,还给穷尽好词,力推赞美,大言不惭。

这很让我等劳动人民,怀疑自己的智商和审美:

难道是,我们这些人文化水平太低,欣赏不了如此高雅深刻的作品?

抑或是,今日诗坛风气大变,流行这类满眼污秽的作品?

但我们再看看余秀华的诗,和《孩子们的诗》,又觉得不对:

好东西,就是好东西。

孬作品,就是孬作品。

作协主席的女儿写诗,写好写坏,都有情可原。

不可原谅的,是那些睁眼说瞎话、谄媚脸不红、为了流量和名利,不择手段的资本和平台。

他们宁肯捧一个这样的文二代,大张旗鼓地给她名利和头衔,却把那些默默无闻真正热爱写诗的人,拒之门外。

孩子的诗

客观说,文二代,或许是贾浅浅的标签,但从不是她的原罪。

王安忆是文二代,她母亲是当代著名作家茹志鹃。

但当王安忆以缱绻细腻的笔墨,写出惊艳的《长恨歌》,且佳作不断后,人们渐渐忘记了她是茹志鹃的女儿,只记得她是写尽上海风情的王安忆。

小仲马也是文二代,他的父亲是浪漫主义作家大仲马。

但当他把笔触伸向鲜有人关注的妓女玛格丽特,写出长篇小说《茶花女》,人们也不再称他是大仲马和女裁缝的私生子,而是“法国现实主义戏剧的先驱者”。

靠父辈出名,没有什么丢人的。

丢人的是,靠父辈出名后,坐享名利,却毫无实力,挤掉原本属于普通人的为数不多的名额,伤害这个社会脆弱而敏感的公平底座——

3.

嘲讽的背后,

是权力异化的不公

贾浅浅为什么遭到全网群嘲?

因为,如果她爸不是贾平凹,就凭她那些诗,哪家出版社会肯给她出书?哪个著名评论家又会给替她吹捧?哪个核心文学刊物又会采用她的稿件?

因为她爸是贾平凹,这一切便顺理成章地成了现实。

这种现实,给我们的孩子传递什么样的价值和信念?

奋斗和苦读有什么意义?

学得再好,写得再好,才华再横溢,都不如别人爸爸身披袈裟或手握公器。

文学,作为拯救现实世界的最后一寸精神土壤。

就像高校,是普通人家孩子公平逆袭的最后地方一样,有其神圣不容玷污的特质和期许。

写《平安经》的吉林省原党委副书记、常务副厅长贺电,为什么被全网骂个狗血喷头,最后被免职。

仅仅因为,他写了“初生平安,满月平安,白天平安,1岁平安,2岁平安,3岁平安”这种毫无内涵的著作吗?

不。

是因为号称双博士学位的他,不好好干本职工作,为人民谋福利,却用身份和权力明里暗里推销自己的烂书,还让手下人吹捧和赞美、购买并学习。

这种不务正业、以上欺下强买强卖、没有水平硬装文化人的吃相,太难看。

这种风气,一旦蔓延,人人效仿,不敢想象。

贺电的《平安经》

还有。

“不清楚何谓知网”的演员翟天临,被坐实学历造假后,为什么在全网讨伐中,被列入“品行不端、学术不端”的黑名单,博士学位被撤销,博士后研究被退站,至今还没啥戏可演?

仅仅因为,他撒了谎作了弊吗?

不。

看看高校里的那些寒门贵子,日日勤读,默默研究,还被论文难住,被导师缠住,甚至身患抑郁,在新年的钟声敲响时走进冰冷的湖水,你就会读懂翟天临们的原罪——

那些轻而易举就拿到博士的权贵名流,不仅伤害了学术圈的公平,还扼杀穷孩子的希望。

金钱和权力可以买到一切吗?

如果是,那真叫人绝望。

这才是贾浅浅遭到群嘲真相:

质朴实诚不懂诗的劳动人民,对官二代、富二代、星二代和文二代,原本没有什么偏见。

每个人,都是站在父辈的肩头,才能走向更辽阔的世界。

这是千百年来,父母和家庭的意义所在。

但,劳动人民反感的是,某些X二代明明没有什么真本事,走在老子权力庇荫下的各种捷径上,狐假虎威地自认为很有本事,招摇过市。

更要命的是,还有一群小丑,给他们大开绿灯,颁奖授衔,拍马溜须,奉为贵宾。

这就不地道了。

因为,它破坏了劳动人民心中的那杆秤。

那杆叫“公平”的秤。

捍卫这样的公平,其实就是捍卫这个社会最基础的底座和最阔大的民心:

总有一些东西,是不能世袭的,比如才华和梦想。

总有一些地方,是不可亵渎的,比如文学和殿堂。

由此想来,还是鲁迅先生伟大啊。

遗书中,先生嘱托儿子海婴:

“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

否则,要么误人子弟,要么沦为笑话,要么被钉在耻辱柱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