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

中国链
爱链中国,链你所爱!

梁宁对话:最关键的能力,是做决定的能力

更新时间:10-10信息来源: 笔记侠


一、2020年,3个关键词

梁宁(产品战略专家):在2020年这个时间节点,我们三个人能有机会“占用公共资源”聊个天我觉得还是挺荣幸的。两位,如果用一个词来描述一下你们对2020年的感受,你们会用哪个词儿?   

沈劲(高通公司全球副总裁、创投董事总经理):从工作角度来讲,反思描绘了过去几个月我的生活状态。当然,除了工作之外,我们还有人生,我经常提醒自己和他人还是要“超脱”,要把眼光放在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些风云变幻之上。 

梁宁(产品战略专家):“反思”和“超脱”这两个词都很有意思。2020年是历史的转弯处,原来大家遵从本能,遵从经验,但在今年都遇到了巨大的挫折,值得我们重新去思考的东西也有很多。航叔会用哪个词? 

周航(顺为资本投资合伙人):我对2020年的感受就是一切都超过了我的认知边界。我现在在北京,刚刚回国不久,解除隔离也没多久,我从来没有连续8个月在国外的一个地方待着,进入了一个自己不能控制的环境,包括隔离。

这种经历肯定是过去没有的,不管是个人的生活感受,还是对宏观事物的观察都超过了我自己的认知边界,我突然发现在2020年线性思维不好使了。

梁宁(产品战略专家):如果用一个词描述的话,会是哪个词?  

周航(顺为资本投资合伙人):超纲

梁宁(产品战略专家):如果你考试遇到了超纲的题,要怎么做?

周航(顺为资本投资合伙人):那就开始瞎蒙了。

梁宁(产品战略专家):近几年,不管是创业,还是做其他任何事情,我们都有遇到考试超纲的感觉。航叔8个月在国外,分享一件2020年让航叔你觉得特别有启发,或者你对这件事情思考很多的事情?

周航(顺为资本投资合伙人):肯定经历了很多,我认为中国今年的创业公司的表现和他们的变化给了我特别大的启发。比如,所有人都关注的Tik-Tok(抖音海外版)。

在此之前,我认为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尤其是带着文化、社交、价值观属性的产品很难走出去。

当时,我甚至比较偏颇地认为中国可能只有电商类的东西才有机会国际化,内容、社交都不太容易,但是当我看到我的孩子天天乐此不疲地跟她的同学、朋友一起玩Tik-Tok的时候,我就感觉人类不管有什么样的文化,其中都有一些共性的东西。

他们知道Tik-Tok来自于中国,但他们完全不在乎它来自哪里,当他们听到Tik-Tok有可能不能玩了,他们感觉非常伤心,而且不解。

所以,我的第一个启发是中国企业更强大了,走向世界变成全球化的企业一方面是有机会了,另一方面世界开始需要和拥抱真正属于中国创新的东西。

二、危中窥机,角逐从未停止 

梁宁(产品战略专家):2018年的GMIC上我们聊过一次,当时说的是“破圈”的话题——如何“破圈”到五环外。这次Tik-Tok破圈到了全球,下沉到五环外的4-6级市场,向外扩展到全球,扩张到欧美的主要人群之中,为什么它能破圈?

周航(顺为资本投资合伙人):我发现人类在情感需求上有很多共性的东西,这些东西超越了所谓的意识形态,种族,制度。

大家就觉得Tik-Tok玩起来让人很高兴,是年轻人喜欢的表达方式,他们已经觉得从FaceBook(社交软件:脸书)到ins(社交软件:照片墙),再到Tik-Tok。我的孩子们,有了Tik-Tok就不玩儿ins了,年轻人就喜欢这样表达,这样沟通。

梁宁(产品战略专家):为什么玩Tik-Tok就不玩儿ins了呢?航叔觉得“ins+短视频”能变成Tik-Tok吗?

周航(顺为资本投资合伙人):ins是加了短视频,但是ins本身是图片社交,大家用得最爽的是滤镜和各种图片,更纯粹的、满屏的短视频还是Tik-Tok更带劲,大家一起跳舞、唱歌,这种表达属于年轻人。

梁宁(产品战略专家):航叔认为第一个给你启发的是中国的创新是可以全球化的。听你的意思,你还有好几个启发。

周航(顺为资本投资合伙人):对。Tik-Tok后来遭遇了这么多事情,我们更多的是从创业者的视角去观察。但是,我们观察别人并不只是为了简单评价一下别人,更多的是对自身有什么启发。

我的第二个启发是,走向全球是中国所有有能力的年轻企业的雄心,同时走向全球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有十年的精心准备——面对挫折,回撤中国等等各种各样的准备,不要抱着受害者心理:“我”产品做这么好,走出去了,结果被非商业的因素打回来了。

就算我们埋怨得再多,成为一个全球化企业的雄心不能因此而受损,我们需要在算法、产品之外付出更大的心力,我们可能要有耐心,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全球性的企业,而不是一打就回撤。

梁宁(产品战略专家):是的。还有两个事情,一个标志性的事件是在今年第二季度微信的月活用户到了12亿。

我曾说过:国民即网民,网民即国民。互联网曾经是一个小众群体,网民和国民概念是有隔离的,但这样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互联网代表了主流意识形态,势必就会政治化。

其实,今天大型的网站运营者也拥有了和政治家同等的影响力。在这件事情里,对于这些企业所有者之间的个人能力,也势必有所变化,不能够再留恋曾经拥有的自由时光了,因为时光肯定是一去不复返了。沈总,觉得今年对你最有启发的事情是什么?

沈劲(高通公司全球副总裁、创投董事总经理):中国疫情非常严重时,我们“听到”了瑞幸咖啡的事件,由此我想到了在移动互联网年代用到的一些很关键的思维,比如“天下武功,唯快不破”、风口等很多其它类似的想法,最后还是“破”了,失效了。

同时,我想到其它几家公司,它们是用慢以及坚持自己的理念在耐心地走,反而走得比较好。

一家是半导体企业叫中微,高通在2007年投资了它们。中微在2019年上市,现在半导体公司的PE(市盈率)跟互联网公司、SaaS(软件即服务)公司有一拼了,这也是中国的特有现象。

另外一家是ZOOM,高通投了ZOOM的A轮,我们发现Eric(袁征,Zoom创始人兼CEO)是很有耐心的,他并不会被竞争对手牵头走。

竞争对手有了一个大动作以后,很多人通常的习惯思维是“要PK,要你死我活,我要把你干倒”,Zoom没有,他们还是耐心地做产品,所以ZOOM发展得特别好。

我认为创业还是要回归本质,就是价值的创造。创始人做三件事情,找方向、找人、找钱。其实很多时候创始人找方向,最后找的是投资人的方向,是媒体关注的方向,形成了跟风的现象。

梁宁(产品战略专家):我认为这是创始人在找资源的方向,因为他需要拿到投资人的方向他才能拿到钱,包括吸引了媒体的注意力也方便创始人能找到更多的人。所以,他更关注资源的方向,希望拿到资源,反而没有关注到生意的本质。

沈劲(高通公司全球副总裁、创投董事总经理):在快餐领域,全球最大的三家,其中两家大家都能猜到,麦当劳是第一家,星巴克是第二家,很多人都猜不到第三家,因为第三家没有进入中国,加拿大可能也只有几家,它就是福来鸡(Chick-fil-A),美国一家专门销售鸡肉和三明治的快餐连锁店)。

这家企业创办至今已经有75年了,现在每年的增长速度非常快,可能在7-8年内会成为第一名。因为它们的增速是星巴克的3倍,是麦当劳的近2倍。这样的慢企业非常有后劲,创办75年后,突然间从没有什么名气,现在进入到快餐领域的前三名。

疫情让我们思考“创业到底是什么“。航叔的书,我自己带领着一个读书小组在学习,我们也学了星巴克的《一切和咖啡无关》,我们也学了Airbnb (爱彼迎),他们的创业史对我们也是很有启发的。

梁宁(产品战略专家):Airbnb创业史您觉得最有启发的是哪段?

沈劲(高通公司全球副总裁、创投董事总经理):Airbnb也是找钱、找人,但是在找方向上他们绝没有迎合投资人。开始,他们拿不到投资,就是跟随自己的梦想和热情。这是我们20年来忽略的很重要的要素。

三、对于创业者,

最关键的能力是做决定的能力

梁宁(产品战略专家):沈总的中心思想是作为一位需要找人、找方向、找钱的创业者,不管一切是快还是慢,但是都要回归到创业的本质,价值的创造。快也好,慢也好,他所坚持的价值到底是什么,做企业是在创造什么价值,是我对价值的坚持。

刚才我们分别讲了两个侧面,一个是创业要有价值的创造,以及创新有机会全球化,并且在过程中要有耐心。其实两位都谈到了方向的选择,以及面对挫折时对快和慢的处理,这一切都是关于做决策的事情。

我们知道,作为一个创业者,最关键的能力是做决定的能力。请二位分别分享一下,你们认为你们做的比较满意的一个决定是什么?可以是生意上的投资决定,或者是创业时的业务决定,也可以是生活中的决定。你们分析一下当时这个决定是如何做的,以及为什么认为这个决定让你们满意?

沈劲(高通公司全球副总裁、创投董事总经理):对自己比较满意的决定,我认为是听从了自己内心的价值观的决定。

我个人认为非常重要的是,每一个创始人还是要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不能跟着外面的思潮跑。有的创始人喜欢做慢的企业,移动互联网起来的时候他就有可能跟不上,就会导致这次创业失败。但是,中微的慢的做法,正好跟上了其它的潮流。

梁宁(产品战略专家):当时您决定投中微的决定是如何做出来的?以及它如何符合了您的价值观?

沈劲(高通公司全球副总裁、创投董事总经理):中微不是我决定投资的,它是在我负责投资部门之前做出的投资,现在我们在管理这家被投公司。

我们发现中微做的是根本性的工作,就是半导体设备,没有这些设备,芯片公司都是空中楼阁,是没有前途的。他们做的工作比较辛苦,需要很多时间慢慢打磨。

15年前,大家都比较看好互联网,之后是移动互联网,最近几年大家才发现中微的价值体现在它做的事情本身,半导体行业是在产业链中一个必须要有的环节。

梁宁(产品战略专家):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机会,或者各种信号,但是我们无法识别出来,当时最热的是互联网、移动互联网,识别出中微公司,是因为对半导体这个产业重要的识别而选择这家公司吗?

沈劲(高通公司全球副总裁、创投董事总经理):是的。还有是因为团队,中微的成员大部分是来自超大型的应用半导体的公司,而不是听到风声以后赶紧凑人马。

梁宁(产品战略专家):航叔,分享一个你比较满意的决定。

周航(顺为资本投资合伙人):这是一个大问题,商业决定相对人生决定来说,都是小决定。

具体到我,决定做易到是一个很重要的决定。当时我想创业的方向很多,2007年想做支付,还想做电子阅读,回国以后还不知道什么是微信,还想做一个基于实名通讯录的社交软件,当时的创业想法非常多,后来为什么决定做易到?

现在想一想,它应该是成熟创业者的做法。当你有很多想法以后,可能都是你想做的,但是你会发现现有的能力够不着。

我敏锐地意识到基于通讯录的社交有机会,但是我没有对这个产品的构建能力,我脑子里无法构建出这个产品应该长什么样子。要想做支付,又没有想到好的交易场景。所以最终在“想做、能做、可做”中间找到一个交集。

我在传统行业做过,我知道这个事儿(网约车)传统行业的人肯定不会干,互联网巨头一时也看不上,这种边缘地带可能挺适合我的,所以就做了这个事情。

这几年我还是很向往创业,始终在想有什么新的可能性,什么是新的、好的创业机会。我还是挺痛苦的,因为找到一个好的创业机会并不容易。现在飞速发展,我们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也不一样了,我愈发发现找到大的、好的创新机会比十年前更困难了。

梁宁(产品战略专家):刚才航叔所描述的做易到的选择过程,是一个蛮经典的决策过程。

因为基本上是有了穷举,把脑子里所有的想法列出来,接着进行了资源盘点(个人的知识结构、能够做的构建能力、能够达到的资源),以及做了对手盘的分析,在这里强劲的对手不多,最强悍的鳄鱼暂时不会游进来。

有了对机会的本身、资源的盘点和对手盘的分析之后选了这个点,这是一个相当成熟创业者的想法。

第一次创业的很多人会出于本能和经验做选择,你是出于知识结构的判断,对资源进行了推演之后落子,也有了今天的航叔。

周航(顺为资本投资合伙人):非常惭愧。回国这两周我找了一些新的年轻创业者交流,发现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所谓真正的、唯一的真理。

最近有一个年轻的、第一次创业的创业者给了我非常深刻的印象,而且还是一个小女孩。她在教育行业里做得非常好,公司100多人,管理得井井有条,让我非常吃惊,真的不像一个26、27岁第一次创业的人做出来的。

现在创业人的起点高了很多,都是一帮学霸组合;她还有感召力,感召了Google的天才跟她一起做,年轻人在一起还挺单纯。总体来说,我感觉现在的人哪怕是第一次、凭直觉创业,好像成功率也蛮高的,不像我们需要思前想后。

1.跟随自己内心的声音

梁宁(产品战略专家):整个社会进步给创业者的赋能能力太强了,整个基础设施的水位都抬升了。

有点儿像你去重庆吃火锅,就是“我的天啊”,在重庆吃火锅,一个商场全是火锅店,而且都不错,优质的厨师是市场竞争提供的,不是任何一个店培养出来的。

所以这些年大公司人才流动,包括我们这样的活动等等,可能以前是我们苦思冥想的东西,现在都变成社会共识了。

以前我们想要的东西,现在都变成基础设施了,他们创业所在的台阶天生就跟我们当年不一样。这样的情况下,请问二位,你们觉得一个创业者在什么情况下会经历艰难?

比如,福来鸡(Chick-fil-A是美国最大的鸡肉快餐店)或者Tik-Tok在海外遇到了强劲的不确定的情况。什么情况下建议创业者一定要努力坚持下去?什么情况下建议可以放弃?

周航(顺为资本投资合伙人):这种问题很难,尤其是关于生死问题,外界很难给一个判断标准,或者说判断原则。我们经历过的人,心里都有一个清晰的声音“你是想坚持,还是想放弃”?

你的内心会指引你做出想要的选择,这个时候既不是利弊分析,也非所谓原则或者标准,这些都没有。一个公司前几个月还和我说对这个行业有挺新的一个想法,过两个月就说想清算了。

当然,现在市场很成熟了,当一个人有这样的想法的时候,一定也是他自己想清楚了,要不然就是自己没有热情了,要不然就是他对这件事情有了新的判断,都是可以接受的。

梁宁(产品战略专家):如果你想给一个建议的话,选择生,还是选择放弃的话,你觉得是什么?

周航(顺为资本投资合伙人):其实他的内心早就有声音了,他只需要听内心的声音就可以了,只不过他还不够坚定,他需要外界的声音来加持和同意他内心的想法。

2.匹配自己的性格

梁宁(产品战略专家):沈总,你同意航叔的想法吗?

沈劲(高通公司全球副总裁、创投董事总经理):我们外部人士的一些经历很难给他们一个很好的做决策的原则。他们还是要听从自己的声音,以及自己的性格。他的性格就是比较活络,学习能力也很强,接受新的事物也很强,让他做一个事情花十几年、几十年的时间,不太适合这样的创业者。

我个人认为,当我们转移到2B的创业领域之后,自己的期望值要设定在长期创业上,而不是设定在“两年看结果,五年要上市”的期望值。

移动互联网的节奏确实特别好,这个格局已经基本定了,当然这个格局不会永远保持不变,任何东西都会被颠覆,但它一定是快速成长,稳定一段时间,然后被一些新的商业模式、新的创业者又颠覆,又迎来了2.0、3.0版本。

如果在1.0战场基本结束的时候,我们还在留恋,在互联网这样一个快速更新迭代的领域是不合适的。现在,包括芯片,5G,新基建都是长期投资的领域。

梁宁(产品战略专家):两位说得很好,航叔作为一个连续创业者认为作为一个创业者其实自己内心的声音是很强大的,他没有办法抵御自己内心真实的声音。

沈总做了一个补充,一个创业者既要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也要看到战场上真实的局面。如果这一波整体到了2.0的创业浪潮,我们还在1.0的战场上,后续的资源就拿不到了,原地恋战对自己,对团队,都未必是负责任的想法。

四、创业永远是超纲的,

关键要学会反思和超越

梁宁(产品战略专家):我觉得这个问题肯定很多创业者会感兴趣,在你面前有三个创业者——

A是第一次创业;B是连续创业了三次,但是前两次可能都失败了,三个月前还斗志昂扬,三个月后突然说要清盘了,这样的人一朝为创业者,就很难回去再安分打工,或者一天为小老板,就永远当小老板;C是第一次创业,但是在这件事情上,已经挣扎了五年、六年、七年。

三个创业者,你们对谁的评价会高一点?或者你们对哪个创业者的关注度会高一点?

沈劲(高通公司全球副总裁、创投董事总经理):首先我们投的公司里面这三种人都有。在中国第一次创业的人有很多,在美国、以色列连续创业的比较多,我对第二种人的经历非常感兴趣。

我们在创业过程当中,如果前五年很顺利,后五年就会非常辛苦,我很难想象他一直非常顺利,这种概率非常小,既然他在前面已经学习到了很多东西,尤其是失败以后学习的东西会比顺利的场景中学得更多,我会非常感兴趣跟他交流在失败过程中他有什么感受,他学习到了什么。

周航(顺为资本投资合伙人):我不是简单地看哪种一定更好,因为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人很难贴一个标签。

如果我遇到不同的人,我会更关心他到底怎么看待自己的失败,他从自己的失败中是否得到了学习?他们怎么反思、复盘?如何把过去的经历当作养分支持自己更好地往前走,他有没有这样的能力?

这个人哪怕失败了再多次,哪怕十年都在不停地创业,如果把每一次的失败都归结于外因,要不然是运气不好,要不然是合伙人的问题,或者是投资人在关键时候没有推他一把。

如果把失败的原因归到外界,没有内省过,那么他失败再多次也只是不断地重复。

梁宁(产品战略专家):这就回到了我们说的第一个话题,如果用一个词描述一下2020年,航叔说的是“超纲”,因为我们创业遇到的情况永远是超纲,创业都是干没干过的事,肯定是超过自己经验,也超过自己认知结构的。

沈劲给的词是“反思和超越”,我们遇到超纲的题一定会做错,甚至很大概率都考不及格、挂科、被否定、重来,关键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有没有反思,反思之后能不能超越。

五、创业的本质,持续创造价值

再问一个具体的问题,之前我们谈的是比较概念化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是现在最热的。

在线教育、直播电商、互联网医疗、远程办公、SaaS(软件即服务)、跨境电商,都是当下因疫情催生的创业的热门赛道,但是创业环境变幻莫测,二位认为接下来的5-10年的创业环境会有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你们觉得可能会出现的新的热门赛道,或者你们关注的方向会有什么变化吗?

沈劲(高通公司全球副总裁、创投董事总经理):刚才航叔讲到现在创业的门槛比以前高了。当然,基础建设也提升了不少。

15年前,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挂着很多低的葡萄,你只要看见了,你伸手了就能吃着。现在有没有葡萄你看不见,看见了以后还要爬上去,还不一定能爬得上去,或者别人爬得比你快,而且爬的过程有很多的风险”。

所以在今后的创业过程中,我认为,过程会长一点,更会回归到创业的本质——创造价值。目前看来,虽然2C的领域仍然有机会,但是至少我们这样的投资人已经把重心放到了2B的领域当中。

周航(顺为资本投资合伙人):今天的大热门其实已经跟当下没有关系了,那都是3~5年前的创业者,该入局的已经入局,该投身的已投身,该投资的已投资,现在已经有了初步的果实,再过两三年很多行业就该到了收获期,该有巨头的就有巨头了,该集中就集中了,该上市就上市了。

今天我们再来谈创业肯定不是关注热门,关注的是今天在“水下”的,没有人谈论的东西。这一点可能跟兴趣,对事物的理解和判断有很大的分歧。今天谈未来四、五年后的东西是高度分歧的,每个人关注的东西,看到的点都不一样,甚至还不是一个明确的赛道,有可能只是点状的现象。

个别公司做出了一些还不成熟的产品,甚至只是一些构想,这是未来四、五年的真正的大机会,才是真正值得创业者去投入,尤其是初次创业,或是开始一段新的创业的创业者真正该关注的事情,而不是去讨论和着急忙慌地加入已经很热的赛道。

这方面一时半会我也无法总结,回国两周后我就在到处找年轻的创业者交流、请教,就是想观察一下,或者说希望找到未来线索的蛛丝马迹。

如果说大的赛道、方向大家可以谈,但是具体到这个赛道或者这个方向,具体是什么公司,具体是什么事,反而需要真正的洞见,那些浮在表面的概念,就算你知道了,比如全面数字化、企业服务,也并不能指导你具体地去做一些什么事情。

梁宁(产品战略专家):接着这个话题谈一点我的思考。大家经常会讨论比较紧张的形势,我也在琢磨,今天的世界是不是和二战之前的状况很像。后来我想一想,有一个本质的不同,二战以前的世界,几千来的世界是物质供给不足的世界,所以大家都在抢供给,但是今天的世界特征是供给过剩。

比如,贸易战就是在决定供给权在谁手里。“这个东西归我供给,全世界只能我来向大家供给,你不能跟我抢供给权”。

此时,大家可以思考:在一个供给过剩的时代什么是稀缺的?

比如,拼多多所带动的三、四线市场下沉,中国第一波电商起来是因为物资分布不均匀,把下沉市场都打完后,就彻底的供给满足、供给过剩了。

此时,直播电商是组织消费,之前的所有大企业都是靠组织供给能力长大的,直播电商是靠组织消费能力,包括拼多多也是对消费能力的组织,这是我的一个洞察。

至少我们知道有一种东西在供给过剩的时代依然是稀缺的,就是优质的供给。比如,喜茶。像沈总说的2C,现在供给过剩了,任何一个大而化之的简单商品或者信息现在都不稀缺了,不稀缺就缺乏商业溢价能力,或者说商业价值,但是优质的供给始终稀缺。

六、给创业者的一些话

梁宁(产品战略专家):我们可以再多想一想,在这样一个供给过剩的时代什么是稀缺的?如果请二位只给创业者提一个建议的话,你们的建议是什么?

1.用谦卑和自律抵御诱惑

周航(顺为资本投资合伙人):如果只提一个建议的话,我想说的是拒绝诱惑。

看到这么多在科创板的上市公司,你心里就会痒痒。现在还是有很多创业者会问你说,我应该去哪儿上市?到底是回国,还是港股,或是美股?

我们总在指责瑞幸,总觉得瑞幸是挣快钱。我们应该扪心自问一下,自己是不是曾经也很羡慕瑞幸,也想18个月上市,成为最耀眼的流星?我们都认为自己不是流星,别人才是流星。

但是你和别人采取一样的方法论,为什么你不是?我自己感觉,今天中国不管是概念的诱惑也好,资本市场的诱惑也好,政府补贴的诱惑也好,诱惑太多了。

不管是融资、估值,创业者都认为我得到的所有一切都是应得的,我值得拥有,很多人有点自大了,其实我们应该更谦卑一点,更自律一点。

梁宁(产品战略专家):航叔提的词是抵御诱惑,要用谦卑和自律抵御诱惑。

2.听从自己内心的向往和热情

沈劲(高通公司全球副总裁、创投董事总经理):听从自己内心的向往和热情。我认为这一点和航叔的抵御诱惑是相关的,如果是不听从自己的热情和向往,或者根本就没有热情和向往,其实就很难抵御诱惑了。为什么现在提这一点比较重要? 

第一,因为刚才说了如果要做企业,或者做2B,本身它的创业过程就比较长,刚才航叔说有1万家半导体公司,从我们愿意投的半导体公司来看,如果你以前没有做过半导体,很难想象我们会投。可能有的基金会投,有的投资人会投。

我自己原来创业也是在互联网,那个时候确实觉得很多方向我都可以选择。但是你原来没干过半导体,突然说要干半导体,我认为很难想象投资人会投这样的企业,可能政府会给钱。

第二,因为时间很长,所以创业者内心的力量变为更加重要。没有内心的力量是坚持不下去的,抵御了今天的诱惑,抵御不了明天的诱惑。诱惑每天都有,每天都在变,热点也在不断地转移,所以今天的创业者要听从内心的召唤。

当然,内心的召唤一定是跟历史的轨迹有关系,不是一直在做快餐,突然之间说要去做半导体。创业者凭什么有这样的内心冲动?说白了,还是半导体很热,所以要去做半导体。

有的人小时候就组装收音机、电视机,那时候就搞二级管、晶体管,很多的半导体创业人员其实在这个行业也工作了十几年,他们有一些创新的想法,觉得自己可以成就一件事情。

七、总结

梁宁(产品战略专家):最后做个总结,我们从对2020年的感受开始谈,谈了三个词,航叔谈的是超纲,沈劲谈的是反思和超越。

这三个词不仅仅是对2020,几乎是每个创业者的创业历程,只要你是在创业,你就是在做一个没有答过的卷子,它永远是超纲的——超越你的经验和知识结构,创业者一定会答错,会被自己内心指责,甚至会宕掉,但是只要我们能够不断地反思和超越,就可以不断地再往前走。

两位也提到了你们认为在创业中最重要的事情:回到创业本身对价值的创造,创业者内心真正的价值观是什么,坚定价值观,抵御诱惑,强大自己内心的力量。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笔记侠立场。

主办方简介——

9月24-25日, GMIC 在线Pro突破性地实现全球联动直播,打破国界壁垒,邀请了全球众多顶尖企业家、科学家、学者专家以及思想界代表人物,一起关注人类共同命运,探索商业和社会变革中蕴藏的崭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