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

中国链
爱链中国,链你所爱!

选择大于培养,常识胜过想象

更新时间:12-28信息来源:管理博客


常识与想象之间的冲突

当我们开始逐渐意识到人是不可变的这个事实之后,我们不得不开始反思,为什么大多数人都愿意相信人是可变的?

这个现象其实蛮普遍的,我们身边就有不少这样的例子。公司里一位姓张的员工就曾经给我提起过他的叔叔“二先生”。

“二先生”当然只是一个外号,但据这位张姓员工说,在他们家乡,“先生”一词都被用来称呼文化人或者体面人,他叔叔能得到这个称号,说明这位“二先生”在十里八乡也算是个传奇人物了。

二先生本性张,因在家里行二,人都叫他张老二,后来发迹了,才被尊称为二先生。

二先生一家世代都是农民,靠土地为生,偏生到了二先生这一代,出现了这么一个怪胎,二先生从小对土里刨食儿没有兴趣,十二三岁就开始琢磨着自己制作一些炮仗风车之类的小玩意儿到县城里去卖,起初只能换点零食解解馋,大伙谁都没在意,结果二先生的生意越做越大,种类也越来越多,从最初的小手工到后来乡间特产,再后来干脆拉上村里几个小年轻倒腾起了山货,很快就发迹了,当然所谓的“发迹”也算不上大富大贵,只能说是薄有家资,但搁在没怎么见过钱的乡里乡亲们眼里,可就不得了喽,纷纷夸赞他有出息——二先生的尊称就是这时候来的。

二先生发迹之后,家里很快给他相了一门亲事,结婚后夫妻俩也算和睦,几乎从不吵架,但有一件事,二先生在城里染上一个坏毛病——好赌,说起来也奇怪,不管什么生意,二先生都能做的有模有样,但一上赌桌整个就是一大肥羊,偏生二先生身上有那股子不服输的蛮劲儿,不输光了内裤是决计不会走下赌桌的。

终于从小赌怡情到大赌伤身,二先生在一次由几个混混精心策划的**中输光了家产——连结婚时盖的新房都赔了出去。夫妻俩为此大吵了一架,二先生的父母更是被气得先后进了医院,甚至张老爹都进了抢救室,二先生在抢救室门口跪了一夜,在得知老父脱离危险的时候指天发誓,决不再赌。

此后二先生再次白手起家,靠着自己在商业上无往不利的天赋很快又积攒下丰厚的家产,而且再也没有听说过二先生参与**。

二先生活了五十多岁,在他死之前,每一年做生意就没赔过钱,十里八乡没人不佩服的。

但是二先生死后不久却发生一件怪事——子女在盘点他的财产的时候发现他不仅没留下丰厚的家产,反而欠了几十万元债务。这几个子女可就急了,纷纷相互指责对方侵吞二先生的遗产,险些闹上了法院,后来还是开小卖部的老王解开了大家的疑惑——二先生每年都要买很多彩票,十几万十几万的买,以二先生的赌运,可想而知这些钱全都打了水漂。

几十年间,二先生的故事常被人提起,更多的不是劝别人戒赌,而是告诫人们,赌鬼戒赌的承诺是不可以相信的。 

生活中我们都知道,恶习难改,一个坏习惯一旦养成想要改正就很难了,比如一个人好醉酒打老婆,可能在某一次吵架后会保证以后再也不喝醉和打老婆了,但是我们都知道,这种承诺大都是不可信的。

但人们为什么更愿意相信人是可以改变的呢?

这就涉及到了常识与想象之间的冲突,所谓常识,就是我们平日里所见所用的规律,每个人或者说大多数人都清楚(虽然不一定能说的清楚,但实际上大多数人都知道的这种规律就是常识),而想象则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最大优势,人类能够想象原本不存在的东西,这是人们能够拥有创造性的原因,人类能够想象,也乐于想象,更乐于接受想象。

其实这个问题可以类比武侠小说,一方面,人们都愿意相信,那些武侠小说里面那些修炼一两个甲子的老前辈是很厉害的,闪转腾挪,身手矫健不输任何年轻人。

另一方面,常识谁都知道,老而不以筋骨为能,二三十岁才是人类体能的巅峰期,大多数运动员都在这个年龄段,超过这个年龄段的即使不退役也难以取得成绩。

你看,常识很清楚,为什么大家都愿意相信武侠小说中的描写呢?

前面提到,人们乐于想象,更乐于接受想象,因为想象可以满足人们的愿望,人类之所以愿意相信违背常识的事物,就是因为这些事物满足了人们的想象,闪转腾挪的老前辈无疑满足了人们对于武侠的想象,而打一套拳就腰酸背痛的老前辈明显不是大众所乐于接受的。

每个人都喜欢想象,因为想象意味着希望,意味着在现实中难以实现或者无法实现的事情,这种想象原本不是坏事,人类就是这样一代代通过想象创造原本不存在于世的东西,最后改变世界,发展至今的。但是这也导致人们的常识混乱,人们更愿意相信以少胜多的战斗,更愿意相信武功练得好可以以一敌万,更愿意相信穷小子和白富美最终能够得到美满的爱情……因为这些都是于常识不符的,所以实际上人们更原因相信那些不存于现实或者于常识相悖的人或事。

所以我在前言中强调要先保持空杯心态再来读这本书,因为按照大多数人看待常识的习惯,想要第一时间接受书中的内容,的确是太难了。 

选择大于培养

接下来就要进入实用化的阶段了,当我们接受人是不可变的这个事实之后,就应该知道,我们不应该指责或者埋怨自己给了某人太多的机会他却从不珍惜——因为他是不可改变的,错不在他,错在我,当初选择的他的时候就选错了。

《鹖冠子·世贤第十六》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卓襄王问庞暖,暖曰:“王独不闻魏文王之问扁鹊耶?曰:‘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为医?’扁鹊曰:‘长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鹊最为下。’魏文侯曰:‘可得闻邪?’扁鹊曰:‘长兄于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于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于闾。若扁鹊者,镵血脉,**药,副肌肤,闲而名出闻于诸侯。’魏文侯曰:‘善。使管子行医术以扁鹊之道,曰桓公几能成其霸乎!’凡此者不病病,治之无名,使之无形,至功之成,其下谓之自然。故良医化之,拙医败之,虽幸不死,创伸股维。”卓襄王曰:“善,寡人虽不能无创,孰能加秋毫寡人之上哉?” 

庞暖给卓襄王讲了扁鹊和魏文王之间的对话,魏文王问扁鹊兄弟三人中谁的医术最高,扁鹊说,大哥医术最好,二哥次之,自己最差。魏文王很不解,于是扁鹊就解释说:“大哥治病,是在病情发作之前就除了病根,所以大家认为他不会治病;二哥治病,是在病症刚刚发生的时候,病人还没觉得痛苦就药到病除,大家就都认为二哥只会治头疼脑热之类的小毛病。而我治病,都是在病症发作的十分严重之时,此时病人万分痛苦,病人家属心急如焚。他们看到我下猛药,动大手术,治愈或者缓解病症,就都认为我医术高超。”

管理学认为“事后控制不如事中控制,事中控制不如事前控制”,当我们看见不好的结果的时候,要反思当初选择的因,这就是为什么“菩萨畏因,凡人畏果”,“因”比“果”可怕得多,但是大多数人只见果而不见因。解决问题最好的方法不是当结果出现之后弥补,而是从最初就把“因”消弭,而消弭不好的“因”最好的方法就是选择。

这也就是为什么选择大于努力,选择大于培养。

其实国人自古以来就认识到人的不可变性,比如看起来很神奇的相面之术就是利用的这一规律,因为“相由心生”,相面之术通过相貌判断一个人的本质,而这种本质又是不会变的,从而推测这个人接下来的行动,这就形成了准确率非常之高,仿似未卜先知的神奇手段。

据说西安高祖刘邦就擅长相面之术。

公元前196年,淮南王英布起兵**,汉高祖刘邦平叛之后,皇子们皆年幼,遂任命代王刘仲的儿子刘濞来镇守淮南地区。

镇守一方不能无名无份,于是册封刘濞为吴王,但是在册封大典上,刘邦发现一个秘密——根据面相,刘濞是一个毫无忠心的人,也就是俗称的“脑后生反骨”,这样的人必将成为祸端。

刘邦此时十分后悔,但事已至此,反悔换人是不可能的了,于是就尝试改变刘濞,在册封大典上拍着刘濞的后背对他晓以大义:“东南地区在五十年后会有叛乱啊,难道是你么?我们是一家啊,你可千万不要做这件事啊。”

刘濞自然是赌咒发誓的表忠心。

在高祖一生中,刘濞都还算老实,然而刘邦一死,这位吴王就开始到处开采矿物,大肆铸造金银,大量生产盐,自古盐铁都是重要的战争物资,刘濞的反心昭然若揭。

汉景帝登基后开始削藩,刘濞联合六个诸侯起兵**,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七王之乱”。可见一个人的本质不是道理或者大义能够改变的。

多智近妖的诸葛亮犹有街亭之败,善于识人用人的汉高祖也亲手埋下了七王之乱的祸根,可见选择的重要性。所以当你发现一个人不合适的时候,不要犹豫,更不要期待他会改变,选择更合适的人远远比你为了改变他所做出的一切努力都有效。

其实不止是国人认识到这一点,在很久以前,阿拉伯就流传着一个驴子的故事。

很早以前,有一头驴子和一头野牛交了好朋友。它们经常在一起吃草,嬉玩。有一天,它们发现一座园子,园里到处是绿油油的青草,地上铺满了树上掉下来的果子。等到天黑,它们便钻进园子里,美美地吃着青草,嚼着果子,园丁却一点没有发觉。它们拼命地吃着,直到肚子变得圆鼓鼓为止。

驴子吃饱后,便高兴得想放声嘶叫了。野牛连忙劝阻道:“看在上帝的份上,我的兄弟,请你忍耐一点,千万别叫唤!我们不是在此当看守的,我们是来愉窃的,倘若你一叫唤,园丁就会发觉,马上会用棍棒将我们赶走。凡事总有个时间和场合。现在,你就不可嘶叫。”

“嘿,你这个傻瓜,”驴子回答说,“天下再也没有什么能比音乐和歌曲更优雅,更能感动人了。可惜你对音乐一窍不通,不像我那样在这方面具有很高的天赋。因此,请你现在听着我唱,好好欣赏欣赏吧!”

“啊,驴子,你疯了!我们现在连讲话都不应该,你却还想唱歌!倘若你非要那么干,我们就会遭到和那个硬是要跳舞的倒霉的樵夫同样下场。”

“那是怎么回事?”驴子问道。野牛便讲了下面的这个故事:从前,在库尔德凡有一个樵夫。一天,他进山砍柴,在一个幽静美丽的林间空地上,看到十个男人围着一只陶制的大罐子坐着。他们不断地从罐中取出吃的和喝的,要多少,有多少。他们一边尽情吃着喝着,一边高谈阔论。

樵夫在旁看了一会儿,便上前和他们搭讪。没一会儿,樵夫便同他们攀谈得十分投机。他们中有一个人对樵夫说:“你如果有什么要求,尽管说,我们一定满足你的愿望。”原来,这些男人都是通晓法术的大师。樵夫便向他们要那只陶瓷罐子。他们说:“你可以拿走这只罐子,只是它很难保管。要是打碎了,那实在太可惜啦。因为,再也造不出第二只了。这只罐子只要一打碎,你便立即失去以前从罐子里所得到的一切。因此,你还是不要去想这只罐子,宁可选择另外一件对你更为实用的东西吧!”樵夫不愿听从这个劝告,仍然坚持道:“这只罐子,我只要这只罐子!我会像爱护自己脑袋一样保护好它的。”就这样,魔法师们便将这只陶瓷罐子送给了他。

樵夫自得到罐子后,借助于罐子的魔力很快就成了拥有巨产的大富翁。有一次,他邀请他的朋友们吃饭。后来,他拿出这只使他致富的罐子向朋友们显耀。客人们看到这只容器都十分惊奇。樵夫得意忘形地将罐子顶在头上,高兴地喊着:“啊!你真是我的财神爷!”他开始跳起舞来。刚跳到一半,他突然脚底一滑,朝前一跤跌倒,罐子便从他的头上滑下来,顿时砸得粉碎。

刹时间,他的全部财富也都不翼而飞了。樵夫又变成和以前一样的穷光蛋。野牛讲完后又补充说:“糊涂的驴子啊,那位樵夫之所以受到惩罚,是因为他跳舞跳得不是时候;而另一个相似的不幸将落到我们头上,如果你也是叫得不是时候的话。”

尽管野牛再三劝告,驴子还是提高嗓门,大声嘶叫起来。园了们一听到嘶叫,马上喊起来:“啊呀,一头驴子闯进园子里来了。”他们急忙赶来,除驴子以外,还发现有一头野牛。他们将野牛看成上帝的礼物,立即宰了它,将牛肉放在平底锅里烧,或是叉在铁杆上烤。他们把驴子关进厩里。从此,驴子被套上鞍具,天天从早到晚干着沉重的苦活,一直到死。 

寓言读了很多篇,史书读了很多遍,但这不代表读过的书能够让你改变。就如同故事中的驴子,听了牛的寓言,难道就不叫了么?

想要不遭遇牛的苦难,最好的办法不是给驴子讲故事试图去改变它,而是从一开始就不选择和驴子做朋友,或者不和他一起去果园,因为这就如同背着蝎子过河一样,充满了风险,选择比试图改变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