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

中国链
爱链中国,链你所爱!

[云观察]中美贸易博弈的新拐点

更新时间:08-06信息来源:直方大创新中心


在几天前的一次战略研讨会上,我的几位客户又谈到了正在进行中的中美贸易博弈的最新进展。这个话题一直扰动着中国企业界的敏感神经,特别是和国际贸易以及技术进出口有关的企业家们,更是关心未来的走势。

总体来说,现在的形势比半年乃至三个月以前更加明朗。我对此做了一些小结,大家认为很有道理,所以在此也把它总结出来分享给大家。

当前的中美贸易博弈凸显出两个明显的特点:

第一个明显特点,中国逐渐找到了这次和美国进行贸易博弈的自身节奏。

如果说从去年开始的中美贸易博弈和摩擦,中美双方在打打谈谈的过程里逐渐找一个平衡点的话,那么现在这个平衡点基本已经找到了。

尤其是中国现在找到了自身谈判的节奏,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正在掌控谈判的节奏。这从近期中国政府在谈判中日益显现的自信和明确的态度中可以明显地看出来。

这源于几个重要的因素:

·  首先是国内经济因素

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审视,政府逐渐对国内经济状况有了新的认知,加上对于包括出口、消费对等风险因素的消化,中国政府应该已经认识到对于抗击中美贸易博弈,甚至更进一步的摩擦,中国的经济是有一定的消解能力的。

中国当前经济的内生因素所产生的经济动能远远大于外生因素,即便在6月份对美贸易进出口大幅下滑10%以上的状况下,对中国整个经济的影响依旧是有限的。

而同时中国对欧盟的出口出现了稳步的增长,在一些大宗商品上,尤其是粮食交易这一中美贸易的主要领域,当逐渐放弃美国货源之后,中国已经开始在乌克兰,乃至俄罗斯建立了新的进口渠道,甚至大量中国的种植户和农业企业已经远赴俄罗斯和乌克兰,通过租种土地来弥补这一长期粮食进口的缺口。

这一结构性的变化使得中国有了更大的谈判筹码,也使得极其关注美国中西部农村选民的特朗普政府倍感焦虑,这也是中国在谈判中逐渐掌握节奏,并且取得主控权的重要原因之一。

此外,一方面,美国在科技战中针对华为公司的打压,并没有让华为屈服,而且因为华为的备胎计划所带来的关键芯片技术的应变能力,使得华为自身有信心渡过这场危机。

并且另一方面,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在多个场合明确表态,他对中美贸易谈判的进展乃至结果并不关心,他只关心做好自己的事情,这一表态一方面减少了中国政府对救济华为的政治压力,同时也使得美国政府打压华为的交易型策略得以落空。

· 另外一个关键因素,是逐渐逼近的美国总统大选。

作为一个信守对选民承诺的民选总统,特朗普非常重视他所许下的要在贸易战中战胜中国的许诺,并且他也很关注他的中西部基础农业选民对他的态度,显然当前的局势对他履行承诺,并且获得基础选民的支持非常不利。

在大选的压力下,特朗普政府日渐焦虑,这也是在6月份大阪G20峰会上,他出乎意外地放低身段,愿与中国重启谈判的主要原因。

在本周二于上海刚刚结束的中美贸易谈判官员的电话会谈中,也能看到中国并不急于与美方达成交易,而是提出了平等对话的基本诉求,这也使得美方在谈判过程中无法坚持强势施压的态势。

纵观这一系列博弈局面的变化,可以预见中美贸易谈判将会成为一个长期的事件,甚至有消息透露出中国并不谋求在近期内达成贸易协议,最早可能的时间点甚至在今年年底。

随着时间的消失,美国大选的临近,美国谈判代表的压力会越来越大,特朗普政府寻求妥协的可能性也会增加,而中国自身经济的韧性和当前经济局面的可控信心的增强,使得谈判的天平逐渐偏向于中方,这应该讲是从去年中美贸易战开始到现在为止双方博弈立场最大的变化。

第二个明显特点,是现在所有人都已经意识到此次的中美贸易博弈本质上不是简单的贸易博弈,而是美国要遏制中国崛起的持续策略的一环。

这从美国政治精英阶层甚至部分企业精英的持续表态中可以看的很清楚。虽然过程中的应激性措施带有特朗普政府的随机形式的强烈痕迹,但是这和美国精英阶层系统性的策划、遏制乃至阻断中国高端产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系统性战略计划并不矛盾。

站在这个层面看,中美博弈既是地缘政治事件,也是地缘经济事件,而中美贸易的摩擦和博弈仅仅是一个细小的环节。

在这里,一个基本的问题就是,即便是中美贸易能达成一致,中美关系可以像过去那样继续平稳互惠地发展下去吗?恐怕没有人会给出乐观的回答。

更进一步的问题是,如果中美近期不能达成协议,甚至在谈判过程中又出现更大的分歧和冲突的话,中美地缘政治乃至地缘经济博弈会走向何方?

对此,美国的有识之士,那些对现有的鹰派立场持批评态度的商界、学界和政界人士最近也谈到了一些自身的观点。

刚刚由《人民日报》发布的美国知华派专家傅立民在美国的一次演讲就透露出了他的重大担忧。

在那次演讲中,傅立民谈到,在当前的地缘政治博弈中,美国正试图寻求松绑对日本的军事束缚,甚至在某种程度上纵容日本在钓 鱼岛上挑战中国的领土主张底线,同时台湾也觉得可以获得一个无限额的美国空头支票,因此也开始行走在更加危险的边缘政策上。

在南海,美国也会同其他同盟国家不断试探和挑战中国的领土主权的底线。傅立民认为这些都是非常危险的举动,甚至离一场战争的爆发仅一步之遥,而没有人意识到这件事情的危险所在,甚至在鼓励不断地玩火。

作为美国遏制中国的一盘大棋,经贸摩擦只是这场庞大博弈的一个先导环节,国与国之间的博弈和交流运用的工具和方法非常之多。地缘政治的冲突和矛盾乃至军事摩擦会否成为未来的高风险事件,每一个人都不应该对此掉以轻心。

在以上两个总结和判断之后,我依旧给出了我的三个具体的建议:

· 首先在技术、研发和市场开拓上,当今的企业要更多立足于本土市场,这已经是一个现实且必须的选项。

有一些企业对此没有做好准备。中国庞大的内部市场和正在蓬勃崛起的新型的消费群体,提供了每一个企业现实的增长来源,对于那些长期依赖于海外市场或重点放在海外市场的企业来说,如何塑造品牌?在中国这个竞争极为激烈的市场中获得生存空间,是必须面临的战略选择:

如何创造新的缝隙市场?如何在复杂的竞争局面中进行差异化的价值组合,从而创造出新的客户价值?这是战略思考的新要点,也是研讨会我们和大家探讨的核心内容。

· 其次,要有选择性的、测试性地开拓新的海外市场。

除了将一部分国内生产能力投资到南美、东南亚、欧洲等地以规避美国的贸易壁垒这一常规做法之外,还应在海外资源的获取方面做一些进一步的布局,这和国家外交博弈的节奏相关,也和企业自身风险分散的资源投入策略相关。

· 最后,很多人不愿意听到但是又是我多次强调的,那就是做好自身的B计划和C计划。

B计划就是业务连续性计划,当遇到关键的供应链、关键的市场,出现因为地缘经济和地缘政治因素导致的波折之际,如何能够使得业务不中断,让自身业务可以持续发展,这是B计划的关键考虑。

在此有两个关键点,一个是市场,一个是供应链。市场要进行一些多元化和梯度化的布局,使得自身的产品可以在不同的市场取得某种意义上的风险对冲,从而在一些极端情况下依旧可以维持企业经营的必要规模,这是一种智慧的选择,是每一个企业在此都要做的一种战略性的安排。

关于供应链的风险更加直接了当:需要供应链的备份,需要一些战略型合作伙伴的长期合作方式的搭建,甚至要进行垂直一体化的部分整合,从而将关键资源掌握在自身手中。

当然另外一个考虑因素可以是缩短供应链,让供应链可以缩回到一个相对稳定可控的范畴里,在国内找到更多的可替代技术来源是一个基本选项。

计划C就是灾难备份计划。今天再次提到这个话题并非危言耸听,而是认真考虑当真正有不可预测的战争因素发生的时候,企业如何应对和自处,这个需要每一个企业根据自身的地域环境和产业特征做出系统化的安排。

灾难备份计划的底线是人员的安全、资产损失的最小和灾难后的重新恢复。基于这三点要做出详细周密的计划,当然是基于最坏情境的假设。这种情境到底是什么,可以有各种预测,但是没有人能准确预言,这完全取决于决策者自身对于情境的判断。

我身边的企业家中鲜少做出如此的计划,但是已经有人开始对此认真地加以审视,在当前环境稳定、资源丰沛的时期做出一些必要的投入和安排,这一未雨绸缪之举绝对是必要的。

例如,当前正在发生的美国伊朗对峙,乃至英国油轮在霍尔木兹海峡被扣,所引发的伊朗和美国盟友之间冲突摩擦的上升,都为我们昭示出这种擦qiang走火的战争风险离我们并不太远。在不同的时期做出一些相应安排,应该是每一个领导者和经营者的应有之举。

反观今天的企业界,很多人的心态已经变的开始平常和接受这些不确定的现实,有人将此戏称为不确定性将是未来最大的确定性,让我们以这样的心态去面对这确定的、不确定的未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