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11-21信息来源:新华网
新华社美国波士顿11月18日电 题:以“小球”智慧 行大国之交——哈佛“中国通”谈中美关系
新华社记者缪晓娟
10月8日,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哈佛大学,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宋怡明教授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新华社记者 谢锷 摄
作为加拿大籍中国社会史专家,宋怡明认为,让中国与全球经济脱钩“实在是再糟糕不过的想法”,“政治上说不通,经济上也说不通。至于美国与中国脱钩,也是毫无可能,代价将不可估量”。
英国智库牛津经济研究院的一份报告显示,美国若与中国经济脱钩,西方其他主要发达国家并不会追随美国。
8月11日,在美国拉斯维加斯举行的“折扣商品展”上,一名参展商展示中国制造的服装。新华社记者 李颖 摄
——中美利益早已深度融合
谈及中国是否占了美国的便宜,宋怡明反问道:“如果中国占了美国便宜,美国为什么还要和中国做生意?既然美国公司还在签合同,就说明它们知道利大于弊。”他认为,美国一直是中国发展的受益方,特别是美国老百姓得到很多实惠。
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一份报告显示,97%的受访美国企业表示与中国做生意是盈利的。此外,中美贸易每年为美国典型家庭节省850美元的开支;2009年至2018年间,仅美国对华出口就支撑了逾110万个美国就业岗位。
2017年4月6日,在美国得克萨斯州休斯敦,来自休斯敦独立学区的小学生在第十届全美中文大会开幕式上朗诵唐诗《相思》。新华社发(钟佳摄)
谈及这些不同侧面的发展成果,宋怡明十分感慨。“人们总是很容易忘记中国原来的样子。我也只有翻出老照片,才能深刻体会到,中国人是多么了不起。”他说。
接受采访的“中国通”们一致认为,面对中国的快速发展,美国最需要接受、适应和妥善应对。尽管双方有种种分歧,但中美之间始终同大于异,放眼长远,共存与合作是大势。
事实上,就在10月,中美双方在华盛顿举行新一轮中美经贸高级别磋商,双方在农业、知识产权保护、汇率、金融服务、扩大贸易合作、技术转让、争端解决等领域取得实质性进展,并同意共同朝最终达成协议的方向努力。此后,中美经贸高级别磋商双方牵头人多次通话,保持密切交流。
——中美关系未来依然乐观
宋怡明说,他对中美关系的未来依然乐观,一是与中国合作意味着巨大的经济收益,二是美国最终还是要承认和承担它的国际责任,特别是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责任。
专家们提出,中美应在气候变化、金融稳定、贸易体系、全球卫生等领域加强合作,同时建议商人、学生、学者等“非国家行为体”发挥更多黏合作用,强力增进人文交流,相互赢得民心。
目前中国已是美国国际留学生的第一大来源国,2017至2018年度,共有超过36万名中国留学生在美国高等教育机构学习。
2016年5月18日,在美国纽约,几名中国留学生参加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典礼。新华社记者 李木子 摄
不过,宋怡明也提到,当前美国有一些刁难中国学生、学者的做法,他认为是“极其错误的”,因此包括哈佛大学在内的很多美国大学已呼吁白宫重新考虑其相关政策。
如今中美之间每年人员往来达500万人次,平均每天1.7万人,每17分钟就起降一个航班。据《经济学人》杂志报道,中文已经是排在英语和西班牙语之后的美国第三大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