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11-10信息来源:参考消息网
参考消息网11月10日报道 港媒称,据相关科学家说,中国计划发射一颗可回收的卫星,能够携带大量生命形式送入太空,看看那里能否长出更好的农作物。
据香港《南华早报》网站11月7日报道,可能于明年初发射的这颗卫星上的“乘客”将包括超过240公斤的种子和植物,以及细菌等其他生命形式。
据研究人员说,这是迄今为止全球最大规模的利用宇宙射线诱导生物变异的实验之一。
报道称,这可能将是一段艰难的旅程。飞行可能持续约两周,在此期间,这些种子将暴露于缺乏空气、温度接近绝对零度和高能辐射的环境中。
其他生命形式,如籽苗,可能会得到一些空气和加热条件,但无论其储存条件如何,仍然会受到辐射,从而导致在正常情况下不可能发生或需要更长时间才能发生的变异。
飞行结束后,一个太空舱将把“乘客”带回地球,科学家从而可以播下这些种子,监测它们生长,并标记出更高产量或新颜色等非同寻常的特征,从而确定可以商用的候选对象。研究人员说,其中一些变异能够导致更优良作物的产生。
报道称,几十年来,许多国家将植物送入太空,以产生能够提高产量的变异品种,但没有一个国家的持续性和规模能与中国相媲美。
参与航天育种产业创新联盟项目的科学家李景朝(音)说:“变异是进化的推动力。”“变异增加将会提高生物多样性。”航天育种产业创新联盟是北京的一个非盈利组织,参与政府运作的项目。
报道称,中国2006年发射了实践八号卫星,这是中国首颗航天育种卫星,卫星上携带了约200公斤蔬菜、水果、粮食和棉花种子。
对于即将开展的这次任务,中国将尽量控制成本。研究人员说,太空舱将可重复使用,能够发射多达15次,这将大大减少未来太空任务的成本。
据一个政府研究所称,来自“太空作物”计划的物种的商业种植面积已达240万公顷,直接经济效益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
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今年4月发布的一份报告称,中国第二广泛应用的变异小麦品种鲁原502是利用太空诱导变异育种技术研发出来的,其产量较之传统品种高11%。报告称,这一品种也更能抵御干旱和主要疾病。
IAEA和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正在与中国合作,在其他国家推广其技术,目标是研发新的作物品种。
报道称,中国已经公布了超过1000个变异作物品种,占IAEA/FAO全球变异品种数据库品类的1/4,比其他任何国家都多。
李景朝说,科学家还在将基因测序、分子标记和基因编辑等其他生物技术与之相结合,以提高新作物的品质和产量。(编译/张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