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02-25 信息来源:经理人·深商
中国深商大会是深圳一年一度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影响最广的企业家交流盛会,被誉为深商版的财富全球论坛。
2017中国深商大会暨全球龙商大会,来自龙商和深商的两地企业家为我们奉献了一场饕餮盛宴,南北思想碰撞出灿烂的火花。
在大会巨大的信息中,我们精选值得推荐的部分思想经验给大家,这些都是隐藏在深商大会中的精神财富密码。
深商快速发展的背后
深商由来自全国和世界各地在深圳创业的商人及深圳籍商人构成,他们伴随中国改革开放进程、深圳经济发展而生并成长,他们是一群创造奇迹的人,他们不仅在事业上取得成就,甚至管理思想也影响及全球!深商已成为中国商帮中经济体量最大的一支后发先至的商帮,体现着深圳速度,代表着深圳精神。
三十多年来,深商在这块土地上创造了一个个奇迹,缔造了一个个辉煌,诞生了中国平安、华为、正威、招商、腾讯、万科6家世界500强企业。
而众多的深商企业得以成长,关键还是营商环境好。
小牛资本董事长彭铁说,小牛资本创业于深圳,在深商队伍里面是一位后辈,得益于深圳政府高效、开放、创新、公平公开的营商环境,以及对实体经济的务实服务精神,我们能够心无旁骛的进行企业经营和各种创新,使我们在办企效率、人才引进及创新金融发展等方面获得快速而健康的发展。
(彭铁)
正威国际集团董事局主席王文银认为,深商是在深圳摸爬滚打锤炼成长起来的商人、创业者和实业家的集合,深商有今天的成绩,得益于这个伟大的时代,得益于中国经济的崛起,得益于深圳这片创业的沃土,得益于有深商联付出的努力;企业家既要有王道,又要有霸术,既要有战略,又要有战术,既要有理论,又要有实践,不懂战略不懂理论、不懂王道没有眼光,企业走不远;没有战术没有实践、没有能力没有霸术,企业走不动;深圳之所以能在改革开放37年来一直引领中国经济的龙头,正是因为拥有这样一批智慧的领导和企业家;
(王文银)
五年的企业靠机遇,十年的企业靠管理,百年的企业靠文化,千年的企业靠禅道,做企业文化的最高境界就是要像家庭一样具有稳定力,要像学校一样具有学习力,要像军队一样具有战斗力,要像宗教一样具有持久力,企业文化要有禅道的精神。
说到深商,不得不说深圳市商业联合会(SGCC,简称“深商联”)。深商是深商联最先提出的一个概念,深商联秉着“让深商成为影响世界的新锐商帮”的目标,宣传“深商”品牌,传播“深商”文化,传承“深商”精神,不仅让深商从离散状态变成有组织有凝聚力,成立深商总会后,深商群体已经从深圳辐射到周边地区,甚至全国,成为一个有活力的能影响世界的商帮,深商联自身也蜕变为南中国口碑最好的、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商协会。
深商总会、深商联会长庄礼祥说:“深商是一个勇于拼搏和奋斗的群体,不靠关系靠本事,它已成为一个特有名词,深商已经成为当今中国商界异常活跃的一支劲旅,深商联肩负着‘让深商成为影响世界的新锐商帮,把深商总会打造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国际化商会’的使命。”
深商总会、深商联执行会长林慧指出,深圳历届市委市政府提倡小政府大社会,高度重视民营企业发展,特别是近年来,深圳出台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民营企业群体不断发展壮大,另一方面,深商在走过了40年的发展历程以后,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也需要以更昂扬的激情、更包容的心态,更创新的精神,向沪商、浙商,向中国各大商帮学习交流。
深圳特区的建立塑造了深商的今天,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推进,将迎来深商发展的另一次大机遇。粤港澳大湾区的一端连接着世界,另一端连接着中国西部、中部和南部的人口密集带超过4亿的人口,可以说,粤港澳大湾区是连接中国和世界的一个“超级枢纽”,而深圳作为湾区最重要的角色,机遇难得。
深商的4个国际视野
深商来自五湖四海,来深圳追求梦想,开风气之先,喝“头啖汤”、吃“第一只螃蟹”,从生产加工环节开始介入国际经济的分工与合作,进而在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品牌创新等方面逐步突破,最终成为世界工厂,成为世界上新的经济创新地。
当前,深商已经逐渐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活跃在国内外的商界中具有国际视野、开放视野及创新精神,万科创始人、深商总会理事会主席王石,专门分享了企业家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国际视野,他特别提到了4个方面,他认为国际视野,意味着突破民族主义的思考框框,突破地域文化的思考框框,作为人类的一员来考虑问题,因为“走向大同”是趋势,是人类必然的最终选择,不论商道甚至宗教;国际视野在于贸易协定、地域文化、国际法、跨国经营管理手段等等,更核心的是商业文明中的价值观。
(王石)
王石接触过众多的世界优秀企业家,从他们身上,王石总结出国际视野的四个方面:一是对于契约和规则的尊重;二是对于平等和阳光的追求;三是对于创新和学习的坚持;四是对于责任和未来的担当。
王石认为,这四个方面构成了我们和这个世界沟通的共同语言。
(赵心竹)
(于方明)
(杨元庆)
掌握五个规律让你成为万亿级企业
企业家都希望把自己的企业做大,做十亿、百亿、千亿、万亿甚至十万亿给企业,对此,深商联理事会主席、正威国际集团董事局主席王文银提供了自己的“秘方”,他认为企业家要掌握这五个规律。
第一个是智慧成长。你要把人生的规律掌握好,可以成就十个亿的企业。人生的规律就是零岁玄妙出场,十岁健康成长,二十岁为情彷徨,三十岁基本定向,四十岁拼命打闯,五十岁望望,六十岁告老还乡,七十岁搓搓麻将,八十岁晒晒太阳,九十岁躺在床上,一百岁挂在墙上,这是人生的规律。十岁比智力,二十岁比学历,三十岁比能力,四十岁比精力,五十岁比权力和财力,六十岁比体力,七十岁比病例,八十岁比皇历,这是人生的规律。
第二是掌握企业的规律。企业的规律就是有一把文化建好;二把人、物管好;三把现金流、利润率、成长性做好;四把投资控股、融资变现、规模经营、专业分工做好;五是,高人指点、贵人相助、本人努力、亲人支持、小人监督,少一个也不行。
第三是掌握行业的规律。现在是一个互联网时代、云计算时代、工业4.0板块的时代,现在是五个革命叠加的时代,工业革命、能源革命、信息革命、生活方式革命和科技革命叠加的时代。我们企业家要做什么?就是对行业的拐点要有刻骨铭心的理解,否则就像冲浪一样,一个浪冲倒了,就会全军覆没。
第四是掌握国家的规律。这一点尤其重要,2017年中国几个大的金融集团,几个顶级公司出问题倒下了,他是对国家的规律没有把握,你对国家规律有了刻骨铭心的理解,就可以成就万亿企业。
第五,如果要成就一个十万亿企业,你就得掌握世界的规律。市场、资金和人才三个要素,目前地球上具备这三个要素的国家,欧美日的市场饱和了,非洲没有资金,印度有人才但没有资金,最有潜力的是中国。一定要把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都有着刻骨铭心的理解,然后创造一种新的智慧。
新时代,企业家应该要干三件事
提到格力和董明珠,大家都联想到制造业、科技创新,然而,造就格力的今天,背后还有很多东西值得去深挖。
(董明珠)
珠海格力电器董事长兼总裁董明珠认为,如果我们还在过去那个时代用过去的思维来经营企业,可能和新时代的要求会有很大差距。她认为在新时代,作为一个企业家要干三件事,这三件事都是软性的,却作用巨大。
一是要有自己的企业管理规模。格力的管理模式不是从国际上学来的,而是自己组织、总结、研究,然后再前进的,这样沉淀而成的。格力电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不是一项专利进步奖,而是管理体系获得了科技进步奖。格力电器管理模式好,所以利润也很好,2017年我们可以达到15%的净利润,来自于我们的零成本、零消耗,更重要的是来自于零缺陷。我是1995年当营销部长的,当了一年,我用我的管理模式创造了奇迹,销售额一年翻了7倍,做到28亿,也就是那一年让格力盈利了。
二是消费者是上帝,要为他创造新生活才能有市场。有自己的人才队伍才具有创新能力,现在是人性化时代,你要什么,我给你做什么,作为制造业,要牢牢记住消费者是上帝,你为他创造新生活,改变生活质量,你就有市场。
第三,要有使命和担当。如果仅仅为了逐利而行,你不会走得太远,我们要放开胸怀,去全新的定位思考企业的责任与担当时,相信你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只要你敢于拼搏,敢于挑战自己,敢于否定自己,敢于有梦想,同时更重要,思维不一样,创造的世界就不一样。
要变得强大,就得回到内心
过去我们学微软,学IBM,学很多国外的公司,我们的管理、技术都是学来的,很多国人认为洋货的品质是最高的,但是现在已经开始改变,中国很多电子产品、云端服务已经成为国产主流品牌,甚至在全世界都已成功。
砸掉ERP软件产品转型发展云计算的金蝶集团,SAAS云服务成为中国排名第一,第一次超越国际厂商SAP、Oracle,代表我们公司要转型,非常高兴的是,刚刚国际调查机构IDC数据证明我们的第一名,金蝶集团创始人、董事局主席徐少春说:“创业二十多年,坦率讲,真正的强大、真正的自信来自于我们的内心,这几年转型当中我找到了心中真正的力量,那就是致良知,把阳明心学和企业文化紧紧结合起来,我们公司的价值观就是致良知、走正道、行王道。”
徐少春认为中国企业的强大要回到原点,回到内心,什么是企业家精神?什么是企业文化?其实就是每个人能找到信仰,找到心中的良知。
我们身上有个宝贝,这个宝贝就是良知,就是我们的灵魂,如果你觉察到它,而且让它发挥作用,你的生命就会焕然一新。怎么发挥?一个字是“成”,第二个字是“名”,我经常跟同事们讨论,如果横坐标是“成”,纵坐标是“名”的话,你自己给自己打分,成多少、名多少,很快他就找到自己的定位,找到自己的差距。
这是一个文化自信和民族复兴的时代,我们每个人要回到自己的原点,回到自己的良知,让它发挥出无穷的力量,人生最大的拥有不是功名利禄,不是毁誉得失,是心中的良知,人生最大的力量是来自于内心的力量。
用共享打造爆款好产品的模式
设计创新从前企业所被忽视,如今却变得异常的火爆。深圳被誉为“设计之都”,设计行业的创新变革也令人瞩目,尤其是与共享经济结合后,引发了无比的想像空间。比如,洛可可设计公司用共享的模式打造出一个人工智能互联网平台,吸引了全球数千万人的优秀设计师,让用户、设计师和使用者在一起做“共享设计”,打造了无数的智能化科技爆款好产品。
洛可可集团创始人、董事长贾伟认为许多人只看到三个大的机会:第一是消费升级,全球性的消费升级;第二是万物互联,产品变得更有想象力了;第三是渠道革命,渠道也变得更有想象力了,智能渠道、无人零售;但是,却没有看到还有一个机会,即共享经济。
很多共享经济的项目大家都知晓,但有一个领域大家不了解,就是脑力共享,即把知识工作者和创意工作者的知识价值共享出来。
贾伟说,洛可可整整干了10年才有一千个设计师,可只用8个月打造的一个人工智能的互联网平台,上线3星期就有三千多个全球设计师来平台,现在已经有10万个创作者,为摩拜自行车等智能公司提供设计服务,随后大量的客户出现,一个例子是为一个茶叶做包装设计,就有300多个设计师报名,有南京的、西安的、德国的设计师。贾伟认为这个时代开始呼唤现代化创造,已经不闭门造车了。
贾伟举一个例子:“在工业时代是以流水线化和标准化的时代,做一个汽车以前叫闭门造车,5、8年造一辆车,洛可可为世界500强做一款新能源电动车,设计师、供应商和用户一起参与造车,叫做开门造车,这款车发布后,第二款、第三款马上开始做,30万用户参与,上千个设计师参与,大家敢于想象,开门造车,为什么呢?车未来会成为一个快时尚产品。所以既然车都能造,还有什么不能造的呢?我们这个平台最合适的应该是创客,创造各类新产品。”
未来的创新一定是UGC(用户生产内容)模式的创新,不是PGC(专业生产内容)模式,每个用户都是设计师。未来用户甚至还能独立创造产品!创造是人类所有人的天赋,小孩从小就拿一张纸创造,我们不仅是使用者、也不仅是购买者,我们在互联网上未来一定会变成创造者。
变革时代,深商这4个方面做得好
依文企业集团董事长夏华被称为“商界木兰”,她专注打造男装品牌—用中国风、中国美、中国元素的产品和服务给行业注入尽可能多美的因素,她认为在变革时代,深商在四个方面上是做得最好的,而这四个方面正是消费升级的四个特征。
第一个特征是从风口到价值。这几年的风口理论让很多企业、产业或创业者几乎一年一个转型,一年一个转变,因为大家都在追逐风口,但真正重要的是找到价值,即你到底给消费者带来了什么价值,中国的企业都在追求火,火一阵子和火一辈子,你更应该追求有尊严的活在消费者心中。
第二个特征是从创造增量到激活存量。很多传统产业的企业家都面临一个问题,即创造新的模式,创造新的增量,甚至创造新的需求。全世界那些真正做得好的大企业,都是有能力在不同时代激活存量。中国13亿人口的国家,任何一个小众市场做透,都像欧洲的小国家了。西班牙ZARA已经超过比尔盖茨,一个服装产业成为世界首富,优衣库多少年都是日本的首富,传统企业家要思考如何激活存量,在这个过程中创造增量,每个产业乘上13亿人口的系数都足够大。
第三个特征是从管理竞争到管理合作。原来我们想的是管理竞争,怎么样做到第一,但今天你会发现没有独立的最强,只有大家合作起来才能创造产业奇迹。
第四个特征是从赋权型组织到赋能型企业。中国很多企业家赋权没有真正做到,阿里、腾讯等生态企业之所以能够影响世界,是因为他们变成了赋能组织,而不是一个企业把自己做大了、做强了就能成为平台,就能成为生态,所有想成为生态的企业必须学会赋能,你的每一点能量赋给周边其他企业,它都能长出各种有益的菌来,这很重要。
这个时代所有社群都发生了大的变化,依文集团23年来之所以形成了两百多万的高净值客户,就是因为我们一直关注社群,社群的传播至关重要,这五种形态的变化会给每一个企业带来思考,你如何社群、如何跨界,如何把产品中介化,如何把平台共享化,把资产共享化。
一个企业从诞生之日起就要应该考虑到如何变成消费者心目中活着的品牌、有记忆的品牌。但成为品牌最重要的一点是讲故事的能力,中国很多品牌吃亏在我们不会讲故事,所有中国品牌进入市场都用讲故事的方式吊起了中国消费者的胃口,很多人说夏老师我们没有那么多好的故事”,你没有故事,你的消费者有故事,你没有故事,你的源头有故事。
企业要成功升级转型,就需要产业与资本的结合
杉杉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郑永刚被媒体称为“中国服装界的巴顿将军”,杉杉是中国服装业第一家上市公司,在上交所上市并完成资本原始积累后转型升级,深耕成为全球最大的锂离子电子材料供应商,历程非常艰辛。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杉杉做服装还很兴旺,但郑永刚预见了前景,有两条路可以选择,一条路是升级,就像ZARA、优衣库那样运作,但杉杉是传统国有企业,人才匮乏,设计理念很难升级,最后只能被迫选择去转型,到上海开始寻找新的投资创业机会。鞍山热能研究院有一个碳素研究所,在做锂电池负极材料的863课题,国家给的1700万科研经费用完了,但成果还没有完全达到课题的要求。郑永刚毅然投8000万,先把课题研究完,然后按照研究所占25%,彬彬占75%的商业原则作产业化运作,之后再投三个亿在上海浦东开始建厂,开始转型做负极材料。
彬彬转型做实业很痛苦,一开始的战略目标是做汽车电池,连续亏了很多年,最后与东莞ATL新能源一起捆绑,给苹果公司提供手机电池,成为苹果的供应商,从那个时候开始,企业才开始正常起来,当前,在正、负极材料方面,彬彬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公司,未来的战略目标是新能源汽车和储能电器有压倒性的规模,做成全球新能源领导者企业。
在郑永刚看来,深圳在中国有点儿像硅谷的味道,实业和资本能很好地结合。实业对民族,对企业自身来讲是一个非常好的基础,如果没有实业,国家也会空心化,对企业来讲,也会带来非常巨大的困惑;没有金融服务、没有资本运作,这个国家的经济是有缺陷的,但是光靠金融服务来赚钱,通过资本运作获得企业的高效益,是不可持续的。
“我是一开始做服装,后来投资做高科技实体企业,这两年才进入高速发展时期,1996年我们就在上海上市,开始进入金融资本。产业为基础,资本为手段,两者结合使企业运营最健康,能走得更长更远。”郑永刚说。
制造业存在隐忧,要重提实业精神
深圳的经济奇迹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深圳制造业和创新产业发展的推动,深圳拥有华为、中兴、TCL、比亚迪等八千多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制造业企业,也拥有像腾讯这样的新型互联网企业,形成了电子信息、通讯、半导体、生物基因等多个千亿和百亿级产业群。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深圳GDP的40%,这是深圳始终能保持创新活力的根本所在。
TCL集团董事长李东生从自身出发,阐述了制造业的现状和挑战。
近几年,做实业确实很难,据统计,中国制造业的平均利润率从2011年的6.2%降到2015年的3.3%,几乎下降了一半,在税负重、成本高、信贷难的现状下,实体经济的发展遇到了很多困难。愿意做实业的企业家越来越少,有很多企业家关掉工厂,卖掉厂房,转到金融、地产和投资等产业领域,各种金融投资和房地产业务的利润可能比实业高得多。
李东生认为中国制造业面临的问题,从根本上来讲是两个原因:一是从全球产业价值链来看,中国制造业还处于微笑曲线的底端生产加工环节,研发设计能力薄弱,品牌影响力有限,产品附加值不高,导致销售利润率低,品牌溢价能力弱,经济效益不佳;二是创新性不足,缺乏核心技术以及新材料、新工艺的研发能力,产品同质化严重,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
当前,人工智能、5G通讯、机器人、物联网、云计算、3D打印等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新技术浪潮已经来临,对全球各行业的影响迅猛而广泛,一定会有很多过去很成功的企业由于不能迅速适应技术升级换代或市场变化而被淘汰,这给中国制造业弯道超车带来重大机会。过去的几年,很多在全球产业辉煌过,甚至是顶尖的企业,在竞争中被淘汰出局,现在深圳的许多产业在全国乃至全球都取得了领先的地位,出现了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优秀大型企业,无论是产品、技术、管理还是品牌,都已经能够跟世界知名的跨国企业一争高下。
李东生呼吁要重提实业精神,实业精神应该成为实体经济企业家们共同追求的精神!
金融和科技在深度融合,这世界变了!
我们正在经历一场以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在这场盛大的科技变革中,有一道风景线格外引人注目,就是金融在热烈地追求科技,科技在深情地拥抱金融,金融和科技在热恋之中,这应该是当前的一道引人注目的风景。
招商银行前行长马蔚华被誉为“中国商业银行的领军人物”、“中国最具创新意识的银行家”,他对金融领域的洞察非常有前瞻性和预见性。
马蔚华指出,金融科技和互联网金融不完全是一回事,如果说互联网金融是对传统金融的替代和体验的话,那么金融科技应该是提高效能,是更高一层的互联网金融!
一个是金融中心变成科技中心,一个是金融企业、科技企业紧密结合,这就是现在的金融科技。金融和科技的深度融合成为一种必然。
马蔚华解释说:这种融合有什么意义呢?我觉得有三点意义,第一点,支持中国经济高质量增长。十九大说新时代中国经济的主要特征是从高速度变成高质量,什么是高质量?就是GDP里一定要有技术含量,这样才有竞争力,衡量GDP的技术含量有三个指标:科研占GDP的比重、科技成果转换率和技术进步对经济的支持率,这三个指标我们还有很大差距,我们只有通过科技和金融的结合,支持产业的发展,才能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增长。第二点,科技和金融的结合对实体经济是有力的支持。大家经常抱怨银行对中小企业支持不够,实际上这些年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增长已经远远高于平均增长速度,银行的苦衷是中小企业风险高,现在金融和科技的结合给银行降低成本、识别风险带来了很大的条件,邮储银行和香港的一家大数据公司合作,专门支持小微企业,一年下来不良率不到1%。我们现在提到消费信贷支持消费升级,消费要在GDP里占到比较高的贡献度的话,一定要把消费发展上去,大数据使银行能够准确了解消费的需求,哪些消费是需求最旺的,然后更精准营销,对实体经济的贡献会在银行增加力度。第三点,金融和科技的结合非常有利于深圳,深圳这些年提出发展的顺序,我们也给领导这样的建议,从“深圳速度”到“深圳质量”,再到“深圳标准”,然后到“深圳创造”,我觉得深圳应该遵循这样的模式发展。“深圳速度”当时全球瞩目,今天的“深圳质量”也在全国树立了典范,这个质量不仅是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更重要的是GDP质量,深圳科研经费按GDP比重是4.1%,全国平均是2.1%,深圳的水平接近于以色列和韩国,所以是有质量的。深圳是金融中心,在全国名列前茅,深圳又是科技中心,只要金融和科技密切结合,深圳的发展一定会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