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

湖南链
爱链湖南,链你所爱!

湖南出台规划:到2025年返贫致贫现象动态清零

更新时间:12-02 信息来源:潇湘晨报


到 2025 年,完成全省剩余农村改厕户数的 50% 以上,全省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 90%;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 35%,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近日,省乡村振兴局、省发改委联合印发《湖南省 " 十四五 "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规划》 ( 以下简称《规划》)。

到 2020 年底,全省 682 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规划》提到,到 2020 年底,全省 682 万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6920 个贫困村全部出列、51 个贫困县(含 11 个省级贫困县)全部摘帽,集中攻克了 11 个深度贫困县堡垒,武陵山、罗霄山两大连片特困地区整体脱贫;人均纯收入从建档立卡之初的 1987 元增加到 2020 年的 11945 元,69.4 万的贫困群众完成易地扶贫搬迁 ,79.8 万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等经济困难家庭子女得到精准资助,120.3 万农村四类危房改造对象住上安全房屋,580 万农村脱贫人口喝上了放心水,所有脱贫人口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208.7 万贫困患者得到分类救治,106.5 万脱贫人口纳入低保和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重病重残、孤儿、失能老人等困难群众实现应扶尽扶、应保尽保。

同时,所有脱贫县实现县城 30 分钟上高速,所有乡镇通客车,所有行政村和 25 户(100 人以上)的自然村实现村村通硬化路;脱贫村电网升级改造率、光网通达率和 4G 网络有效覆盖率均达 100%;建设 101 所芙蓉学校,新增义务教育学位 14.6 万个;公共医疗服务实现二甲医院县域全覆盖、全科医生乡镇全覆盖、卫生室村村全覆盖;脱贫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 10.5%,高出全省平均增幅 1.9 个百分点,脱贫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大踏步赶上来。

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规划》指出,要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对防止返贫监测对象精准识别、精准施策,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实现动态清零。到 2025 年,实现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全面高效运行,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

具体体现有:继续落实 " 两免一补 " 政策和低保、特困、残疾、防止返贫监测对象等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对特困人员、重度残疾人、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参加城乡居民医保的个人缴费部分给予全额资助,对低保对象、纳入民政部门农村低收入人口监测和乡村振兴部门防止返贫监测对象范围的困难人员按个人缴费标准的 50% 比例资助,确保困难群众基本医保全覆盖;对经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三重制度支付后,个人负担医疗费用仍然较重、且有返贫致贫风险的大病患者,给予倾斜救助,确保不发生因病返贫致贫现象。

要继续实施农村低收入群体等重点对象农村危房改造和 7 度抗震设防地区农房抗震改造 , 逐步建立健全农村低收入群体住房安全保障长效机制;建立健全饮水安全动态监测机制,组织开展脱贫地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排查整改,每半年开展饮水水质检测,防止出现整村连片停水断水和严重水质超标问题,解决好季节性缺水问题,确保农村供水问题动态清零;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促进脱贫人口和防止返贫监测对象稳定就业;健全农村低收入人口长效帮扶机制;加强扶贫项目资产管理和监督等。

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乡村振兴

《规划》强调," 十四五 " 时期,是从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转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时期,既有难得机遇,又面临严峻挑战。一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任务较重。二是区域发展差距仍然较大。2020 年,全省脱贫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全省农村居民的 74.8%。湘西地区人均生产总值不及长株潭地区三成,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及长株潭地区一半。三是脱贫产业基础较为薄弱。四是基础设施仍有不少短板。农村道路、集中供水、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等往村覆盖、往户延伸存在明显薄弱环节,乡村快递物流、冷链仓储设施和生态环卫设施建设亟需加强。五是风险防控存在较大压力。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下,洪涝干旱灾害、地质灾害等,脱贫群众就业、乡村产业、脱贫地区经济发展压力增大等。

《规划》明确,到 2025 年,脱贫攻坚成果得到巩固拓展,脱贫人口生活水平持续提升,返贫致贫现象动态清零,坚决守住不出现规模性返贫底线;到 2035 年,脱贫地区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乡村振兴取得重大进展,农村低收入人口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基本实现全省农业农村现代化

如何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战略?

《规划》指出,要以壮大乡村特色产业、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推进乡风文明、完善乡村治理体系、持续推进脱贫地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脱贫地区公共服务水平 7 个方面为发展方向,具体体现在:推进乡村优势特色产业全产业链发展,例如深入实施优质湘猪工程,培育壮大牛羊、特色家禽产业,抓好蔬菜、油茶、油菜、特色水产发展,加快 " 五彩 " 湘茶升级,积极发展林下经济、花卉苗木产业,做优木本油料和竹木产业,大力开发精品水果、道地药材等优势产品;促进特色产业与市场需求精准对接,培育涉农电商市场主体,扩大农村电商应用覆盖面,壮大网销 " 一县一品 " 品牌,促进电商与快递物流协同发展,到 2025 年,力争全省农产品年度网络零售额达到 500 亿元;深入推进品牌强农,重点培育一批脱贫地区 " 一县一特 " 公用品牌和 " 湘 " 字号农产品出口品牌,例如安化黑茶、宁乡花猪等 " 湘字 " 品牌;大力发展新型村集体经济,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扎实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到 2025 年,完成全省剩余农村改厕户数的 50% 以上,全省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 90%;持续打造外畅内联的交通网络,高速公路、国道建设,结转建成张吉怀、常益长铁路等;加快推进能源和通信网络建设,建设娄底 - 邵阳 - 永州、邵阳 - 怀化 - 吉首成品油管道,推进 5G 基础建设等;持续推进重大水利工程建设,重点推进洞庭湖区重要堤防加固一期、椒花水库、木塘水库等防洪、引水、用水工程。

《规划》明确,要分层分类施策,以县域为主体,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农民收入水平等因素,将全省县市区分为示范创建县、整体推进县、重点帮扶县三类,按照 " 抓两头、促中间 " 思路,分类梯次推进乡村振兴。确定龙山县、永顺县、保靖县、泸溪县、沅陵县、溆浦县、麻阳县、绥宁县、城步县、邵阳县、桑植县、新化县、安化县等 13 个脱贫县为湖南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按照要求,组织认定 2307 个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确定乡村振兴示范市(长沙市);确定浏阳市、衡阳县、醴陵市、韶山市、武冈市、汨罗市、临澧县、永定区、赫山区、苏仙区、祁阳市、芷江市、娄星区、花垣县等 14 个县市区为湖南省乡村振兴示范创建县,为全省探索经验、创造样板。要求明确重点帮扶任务,充分发挥乡村振兴示范区、县引领作用。

《规划》强调,要切实加强党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推进乡村振兴的全面领导,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领导和组织体制,加强组织领导。要强化投入保障、耕地保护和用地保障、人才保障;动员全社会参与、深化改革与创新、健全法治保障和实行严格考核督查评估制度来规划落实落地。

潇湘晨报记者王茶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