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12-19信息来源:华章管理
作者:宋志平
来源:华章管理 (ID: hzbook_gl)
大变局下到底有哪些重要的变化呢?我将其概括成以下五个方面。
首先,最大的变化是发展理念变了。
经历改革开放40余年,我国经济快速发展,长时间保持两位数的增长率。到了十八大以后,我们提出了新常态,要用平常的心态来看待经济,后面又提出了五大发展理念。
我们要从过去的速度和规模改变成效益和质量,这是最大的变化。它将解决我们从过去的“有没有”到现在的“好不好”,所以,这是一些根本性的变化。
以GDP为例,过去的增长率是两位数,现在是100万亿元的GDP,还能保持两位数的增长率吗?5%的增长率已是不小的数字。以前,日本的GDP增长率几乎为零,但是它的经济发展并不差,大阪和东京的生活也是很好的。为什么呢?因为GDP的总体规模已经很大了。
也就是说,今天就不能再用昨天高速成长时的情形去看了,高速成长变成了高质量发展,所以,我们就要有新发展理念。
尤其是疫情以后,面对中美贸易摩擦等,我们提出了要重视以国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互相促进。
一是因为国际的贸易平衡,全球化发生了重大变化,欧美的关税不断提高。二是因为我们自身的市场在发展,14亿人中有4亿人成了中产阶层,我们自身的消费能力也在提升。
所以我们就要掉过头来开拓自己的国内市场,但也不放弃国外市场。
从消费互联网到产业互联网,再到智能化,这给我们整个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在世界范围内,我国消费互联网的发展是最快的。因为中国人多——14亿人,巨大的消费市场,所以,一旦有像淘宝、拼多多这样的平台上线,立即就成为一个规模硕大无比的商业平台。
目前,正在从消费互联网进入产业互联网。产业互联网也一样会发展很快,因为我国的市场主体规模极其庞大,中国的有限公司有4300万多家,个体工商户有9000多万家,合计1.34亿个市场主体。这么多的市场主体,就会使产业互联网有英雄用武之地。
实际上,现代工业经历了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现在进入智能化。智能化的好处是什么?它一方面减少了人工作业,把人从传统的劳动状态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解决了作业精准的问题。过去,富士康给大家的印象是“血汗工厂”;现在你再去看,它在深圳的工厂变成了“熄灯工厂”。过去,一个车间需要380多个人,现在只需要30个人,打着手电巡检就行了。
大家知道,制造业过去是因人工成本而迁徙的,最早从日本迁到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接着迁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昆山、深圳和东莞,再迁到郑州、成都,继续又迁到印度和越南。正在这个迁徙过程中,智能化来了。智能化减少了人工,制造业就可以不再迁徙了,这对中国来讲太重要了,因为这留住了我们的制造业。
2030年,我们力争实现碳达峰;2060年,要争取实现碳中和。
去年,我们的碳排放是98.9亿吨,占到全球碳排放的30.7%。这对我们是巨大的挑战,但是必须对此做出承诺,根本改变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带来彻底的能源革命。
所以,低碳化会给整个企业带来深刻的变化,必须要适应这样的变化。仅就低碳化而言,如果要实现双碳,我们需要投入136万亿元人民币,这又是一个很大的市场。它一方面对我们有严峻的挑战,另一方面又给我们企业一个巨大的市场机会。
共同富裕是最近被重点提出的话题,其实,它并不是今天的新话题,而是一个老话题。社会主义就是要共同富裕,这是我们的理想基石。
不过,它是由最近提出的三次分配引发的热议话题,不仅要通过三次分配实现共同富裕,初次分配也要体现共同富裕,这就是我们的共享企业的概念。
这些变化是今天最深刻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企业究竟该怎么经营?结合我个人40年的企业实战经历,以及最近的观察与反思,我也谈五点。
当今企业最重要的就是稳健成长。今天在课上有同学问到我说:“宋总,我是做房地产企业的,您觉得我该怎么做?“我说:“你此刻就要夯实自己,瘦身健体。”
第一,稳健成长的关键是做强主业。
在那些出问题的企业中,绝大多数都是偏离主业,盲目扩张。我做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两年多,再三跟企业强调,一定要做强主业,要做专业主义者。一些企业偏偏听不进去,为什么听不进去呢?因为诱惑太大了,可是,却没看到那些受诱惑的企业大多都出了问题。
第二,稳速前进,不要超速。
横向来看,企业要专业化;纵向来讲,企业成长过程中要稳速成长,不要拔苗助长。即使企业做得很专业,如果成长速度过快,企业的人力和财力跟不上,那企业也会轰然倒下。不是企业专业化就没有风险,专业化还要稳健成长。
第三,量入为出。
做企业一定要量入为出,现金为王,做有利润的收入,做有现金流的利润。一定要把握住这些,没有利润的收入的企业做得规模越大,就越危险。资本市场也一样,离开价值的资本如果过度扩张,也会带来巨大的风险。所以,企业一定要量入为出,要重视自己的现金流。
一是有目的的创新。
它是德鲁克1985年在《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一书里提出来的。他认为,有目的的创新可以使风险降低90%。创新不要盲目,因为创新有风险,不创新等死,盲目创新会找死。
创新要有效,企业家创新有严格的效益约束,如果创新没有效益,最后企业就会经营不下去。和科学家搞发明创造是不同的,科学家可以不考虑短期效益,但是企业家的每个创新必须有效益和价值。如果都没有,是做不下去的。
二是正确地选择技术创新的途径。
既要有高科技解决“卡脖子”的问题,也有中科技、低科技,甚至是零科技创新。零科技创新就是商业模式创新。
在美国,高科技在社会贡献中占比是四分之一,中科技、低科技、零科技在社会贡献中的占比是四分之三。所以,对每个企业来讲,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技术创新路径,如高科技、中科技、低科技或商业模式创新。
肯德基、麦当劳就是商业模式创新,没多少技术,但是它们创造了巨大的价值。现在的互联网平台公司,其实就是互联网的应用,是个平台而已,也没有太多的高科技。所以,企业要选择正确的技术创新路径,选择中科技、低科技并不丢人,适合就行。
三是选择适合自己的创新模式。到底是自主创新还是集成创新,是持续性创新还是颠覆性创新,等等,这些都要进行正确的选择。
面对双循环,企业到底该怎么深耕市场。
首先就是要深耕国内市场,我以前老讲日本企业把最好的产品卖到日本本土,而把一般的产品出口国外,因为日本本土是它们的永久市场。而我们是把最好的产品出口,一般的产品在国内销售,出口转内销的产品意味着质量很好的产品。这样的做法要改变,因为我们要在国内营造永久的市场,打造自己的品牌。所以,深耕国内市场是至关重要的。
企业也要进行新的全球化布局。
全球化在变化,而且在朝着区域化方向变化。也就是说,北美区域、欧洲区域和亚洲区域,将来会加强各自的区域特点。过去那种“大进大出”要改变,这时可能就要由“产品走出去”变成“企业走出去”,打造更多的跨国公司。
我最近去海信,海信在海外战略性收购5家企业,既有技术又有市场,所以它的销售额大约50%来自海外。中国建材为了进入美国市场,考虑到美国加税,就在美国南加州建了玻璃纤维工厂;欧洲加税,中国建材就在埃及建了工厂,因为埃及到欧洲是零关税,我们企业必须走出去。为了更好地服务全球的客户,尤其是忠诚的客户,我们企业不能因为东道国加税而放弃了,这要做一些改变。
我国的全球制造中心地位不能放弃,为什么?因为我们跟全球要有贸易和外汇平衡,而我国的资源是有限的,需要进口大量的资源,从农产品到石油,再到高科技产品,如芯片。所以,我们必须要有大量的外汇去平衡,外汇从何而来?那就是我们的制造业。
所以,我国仍要做制造中心,只不过是被智能化武装了的制造中心,要做中高端产品的制造中心。这就是我们要深耕的市场。
现在,大家都觉得融资难,融资贵,财务费用很高。中国企业的平均直接融资只有12%,平均间接融资占到88%。而美国企业的平均直接融资占到90%,平均间接融资只有10%。
也就是说,中国企业需要的是资本,有了资本我们来做企业,所以资金和资本不同。我国应该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加大直接融资的力度,从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上融资。明天北交所就要开业了,我特别高兴,前天专门去跟北交所的董事长进行了深度交流。
中国众多专精特新的小巨人都在翘首以盼北交所,要从间接融资为主变成直接融资为主,现在更需要把我们的资本市场做好。不能千军万马都上银行贷款那座独木桥,我们要多层次地进行直接融资,把资本市场做活,这是非常重要的。
共生是陈春花老师在《协同共生论》一书中的理念之一,希望我们的行业,企业,在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之间要学会协同共生。企业之间即使同行也不是简单的竞争关系,既要竞争也要合作,这就是今天企业面对的情况。
共享指的是企业的各个利益相关方要学会共享,尤其是所有者和员工之间应该共享。也就是打造共享机制,让企业在初次分配的时候就能形成橄榄形的收入结构,就能在企业层面打造大量的中产阶层。因为共生是行业之间、企业之间的事情,共享是企业内部如何分配利益的事情。
这就是我想分享的“大变局下的企业经营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