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新伟:关税大棒下,“新三样”企业低调出海,越南、墨西哥还是美国?
最后更新: 2024-05-23 11:05:37"我们坐在这个房间里,中国的工业政策似乎遥不可及,但如果我们不团结一致做出战略性回应,我们两国乃至全世界企业的生存能力都可能面临风险。”5月21日,美国财政部部长耶伦在德国法兰克福金融管理学院的演讲上,大谈所谓“中国产能过剩”、“中国威胁论”。
根据《纽约时报》的报道,耶伦此次访问欧洲的目的之一,就是游说欧洲国家跟随美国策略,“设置贸易壁垒,阻止中国电动汽车、电池和电池板等产业在西方市场占据主导地位。”
此前的5月14日,美国政府宣布对进口自中国的价值180亿美元的产品增加关税,其中包括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电池、关键矿产、半导体等产品。这是美国对2019年对华301关税四年期复审的结果,这些产品的关税高则从25%增加到了100%(电动车),最低的也从7.5%增加到了25%(锂电池),重灾区正是中国的“新三样”。
这些年,为规避美国的关税制裁,中国制造业企业绕道东南亚、或者前往墨西哥,也有的直接赴美投资,将产品直接卖到美国市场,已经不再是新鲜事儿。
林新伟,现任美国翎美投资管理咨询公司首席合伙人,这些年成了中企“新三样”制造企业逆流而上扎堆投资美国的见证人。
林新伟之前曾任美国南卡罗莱纳州商务厅驻华首席代表,美国佐治亚州经济发展署中国首席投资代表、美国各州驻华协会会长,从事美国州政府绿地投资招商工作19年。相继协助海尔、江南化纤、科尔、运城制版、巨石、佳通轮胎等企业在美国投资建厂。2017年,他曾对观察者网讲述过中国“三高企业”如何在美国成为地方政府香饽饽的故事。
2023年9月林新伟陪同一家中企考察位于亚特兰大郊外的闲置厂房 图片由作者提供
近日,观察者网编辑和林新伟聊了聊在地缘政治博弈加剧、中美关系紧张的背景下,中企制造业出海的新动向,以及此次美国加征关税,对相关中国制造业企业可能造成的影响。
需要提醒的是,我们希望从中国制造业出海见证人的视角,呈现中国企业,尤其是载满赞誉的中国“新三样”制造业企业,在走向全球开启国际化征程的道路上,正在面对的地缘政治风险与挑战。本文无意做出任何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请读者谨慎甄别。
【文/观察者网 苏堤】
加税暂时对中国企业影响不大
观察者网:此次美国对价值180亿美元进口自中国的商品加征关税到25%-100%不等,您听到的美国地方州政府官员和商界人士是怎么看的?
林新伟:以前我只代表美国某一个州,现在我带着项目到不同的州、不同的县郡去考察,所以听到的声音会更多一些。这个政策才刚出来,大家也不觉得意外,因为之前媒体有过相关报道,中美两国官员之前的会面,也就这方面的问题做了沟通。所以我相信对中国来讲应该也不完全是个意外。
另外,从涉及的产品金额来讲,很有限;而且有一些品类更多的是从所谓防范的角度来加征的,比如说电动汽车。美国市场上实际上就看不到中国的电动汽车在售卖,所以关税从25%提高到100%,甚至提高了200%,也没有本质的差别。
美国设厂,韩国新能源企业抢得先机
观察者网:所以说,升幅尽管非常大,由于原301关税的存在,从中国进口的本来就少,甚至没有,所以似乎对中企影响并不大。那么美国下此狠手,大谈特谈中国的新能源产品对美国构成了什么竞争和威胁,纯粹就是胡说了?
林新伟:这么说吧。2018年6月,我曾拜访过一家中国光伏TOP5企业的老板。他说,美国的关税让他很头疼,301法案的关税今年30%,以后每年降低5%,过几年复查可能又是50%,不如索性一次性涨到100%甚至200%,对我们决策反而更加容易。
对全世界的生意人来讲,市场有高潮有低谷,他们不怕最坏的状况,他们怕的是不确定性。中国的企业家也是一样的。这种政策的不确定性让企业很难做决策,一旦决策失误损失会很大。因为清洁能源项目通常投资金额非常大,市场变化和技术更新也很快,企业建厂的投资决策会非常谨慎。
这家企业当时有意投资5亿多美元到美国设立工厂,但是后来没有做成。因为当时他们已经在东南亚建厂,通过其东南亚工厂的生产绕道出口美国,既可以规避中国制造出口美国的高额关税,各方面成本又比在美国设厂更划算,于是就放弃了。
几乎可以肯定地说,如果现在回过头看,他一定后悔死了。当初要是在美国建成工厂,这几年他就成了最大的赢家。因为新冠前在美国建厂的基建成本比现在低至少30%,而且当时政治气候、投资环境也比现在要开明。
几乎同一时期,2018年,韩国的韩华Q-Cells在美国佐治亚州宣布了1.5亿美元光伏组件建厂计划,计划产能只有几百兆瓦。当时看起来他们肯定要赔钱,因为其规模和生产能力,与中国本土和东南亚的同行相比,产能都很小。
韩华Q Cells较早布局美国,疫情期间更是继续扩张产能,实现在海外市场开拓的后来者居上,图为其总裁Justin Lee
但是回头来看,这家公司做了最聪明的决定,这几年Q-Cells在美国知名度最高,价格卖得也最高。因为美国市场对光伏组件需求很大,可美国的光伏组件公司还没有培育起来,产能非常小,中国光伏企业在美工厂也才刚刚起步,所以即使美国光伏组件这一年价格跌得很厉害,Q-Cells都可以卖到很高的价格,客户有时候还得等,因为他们是美国制造,美国光伏电站开发项目会愿意为此付出溢价。
中企赴美考察很踊跃
观察者网:美国从特朗普时代开始就在出政策吸引制造业回流,2022年还搞了《反通胀法案》(IRA法案),斥资3, 700亿美元补贴清洁能源、医疗等领域的发展。这么说,几年下来,美国本土的企业还不是Q-Cells的竞争对手?我看到中国企业海外投资这些年也在大增,其中也包括美国市场,尽管美国市场面临大量的审查,中国企业就没有抢得先机?
林新伟:美国本土企业中还没有Q-cells的强劲对手,主要原因是美国缺乏相关的供应链配套,此类项目投资大,投资成本回收期长,市场及相关技术变化很快,投资风险较高,这也就是为什么美国国会通过IRA法案,希望通过财政补贴,鼓励来自全世界的清洁能源项目投资美国的原因。
中国的企业在美国投资,这两年有已经宣布建厂的项目,但都是最近一年或者一年半的,主要原因是2022年美国的《反通胀法案》公布之后,他们才开始在美国做选址。所以这两年也是我做中企赴美绿地投资工作以来最忙的两年,来美考察的中国企业非常踊跃。
做企业的就是看哪里是最大的市场,哪里的利润最高。我相信美国公司和中国公司都是一样的,但问题是在现在这样一个不正常的政治气候和市场环境下,中国的市场几乎所有的产品都卷得太厉害,利润在摊薄;既然美国要对从中国进口的产品征收高额关税,那么直接在美国设立工厂以规避关税就成了不得不做的一个选择;再者,企业做大之后,出海满足全球客户需求也是一个必然的选择。
《反通胀法案》出台后,不单是中国,韩国、日本、欧洲的清洁能源项目也都一窝蜂地过来了。由于美国的清洁能源市场需求很大,因而就成了各国企业的“必争之地”。
这两年我们服务的的中资项目其中超过一半以上是“新三样”,包括光伏和动力电池。其他也包括,汽车配件、化工、医药中间体、医疗器械、机械产品,还有电子类产品、电力设施等。与之前不同的是,不管是中国的项目方还是美国的落地方,现在大家都不喜欢敲锣打鼓来宣传,都很低调。但是这两年落地的项目的确不少,而且我可以肯定的是,今年会比前面两年还要多。
因为选址本身是需要时间的,需要做很多详尽的选址调查、优惠政策谈判等等。我们做的事情就是协助客户在美国根据项目制造要素的要求,做选址方面的工作,同时也会协助中国项目与美国地方政府、水电气公司讨论优惠政策的配置,及提供项目落地前后的专业建议。
观察者网:中国作为世界制造工厂,很多产业在国内已经形成了产业集群,美国市场肯定配套没那么全。那么据您观察,这些中国企业在美国的绿地投资,是为服务自己的上游客户来的,还是面向美国市场,自己赴美投资的同时,也说服配套企业一起?
林新伟:是的,你说的很对,不单是没有国内这么齐全,甚至有些产业在美国是没有的。
所以我刚才说“新三样”,不仅是主流生产企业来美国投资,实际上他们也带动一些配套企业来了。因此有些项目很大,有十几亿,甚至二三十亿美元的,而有些就很小,完整的产业链还是在中国。因为中国制造业的完整性还是很强的,全世界说实话几乎没有第二个国家能够拥有这么完整的制造业产业链。
有些项目实际上是因为中企的韩国、欧洲、美国的客户在美国本土,所以他们来美国投资设厂,比如说也有很多中国的公司给LG、SK、丰田等这些韩国、日本的公司生产配套零部件,为了服务这些客户,他们就到美国来投资。
观察者网:您前面提到,2022年《反通胀法案》之后才开始赴美投资的一批中企,目前进展到什么程度?
林新伟:有些已经宣布了,有些是在接近宣布的状态,有些还在考察,另外有一些说实话还在犹豫。“宣布”后的项目,有些产品已经生产出来了,效率还是很快的。
2023年6月7日,远景动力位于美国南卡罗来纳州佛罗伦萨县的智能电池工厂举行开工仪式。该工厂规划年产能达到30GWh ,将100%由清洁能源驱动,于2026年投产。图:公司官网
在新冠之前,我已经带了20多亿美元的中国制造业项目来美国投资,这些项目都是绿地投资,所谓绿地投资就是买地、盖厂房、安装设备,最后投产。
而现在的项目以“新三样”为主,很多是希望找现成的厂房,因为市场的需求太紧迫、太旺盛。另外就是IRA法案或者反通胀法案的优惠政策是有年限的,越早投产赚得越多,所以大家现在都有一种紧迫感。
观察者网:IRA反通胀方案的补贴具体到企业层面能有多大?
林新伟:美国的补贴是两种,反通胀法案的补贴是从联邦政府层面的,这跟州政府、地方政府和厂家都是没有关系的,它是补贴给客户端的;就是购买产品的客户,比如购买新能源产品的消费者享受补贴,光伏电站、风能电站等开发商可以获得政府的补贴。我的项目客户作为生产商是间接受益者。
另外一部分补贴来自地方政府。地方上会根据投资项目的金额,以及雇佣人数提供财政补贴。这部分就是我们擅长的。根据这些数字,我们协助中企争取州政府的优惠政策。因为美国的招商力度也还是蛮大的,我参与过的项目,曾经有些特大型项目的优惠政策,光现金就有几千万美元。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苏堤
热门评论 5条
我要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共同营造“阳光、理性、平和、友善”的跟评互动环境。
全部评论 112条
最热 最早 最新- 肯德基麦当劳赶出中国
- 永远不要与大势对着干,世界上现在两个最大的大势,东升西降,反映出来就是中国资金涌向世界和反华声浪。所以,不要站在前线,除非你觉得自己像华为一样坚挺。
- 30年前我们需要美元是因为可以用美元买到从能源到芯片到教育等几乎所有我们需要的东西;但是此一时彼一时,今天我们能用人民币买到俄、伊的能源了,芯片想买却不卖,理工教育不让学只让人学莎士比亚,还可能随时被冻结资产,这种情况下,还有必要用我们辛勤劳动的成果去换那产能过剩的绿纸吗?
- 意思还是要把中国和中国企业切割开,从俄国海外资产的情况看只怕没那么容易,目前看有肉包子打狗的风险,长远看能不能得到国家的庇护谁敢说啊?甚至更进一步说,美债高企,这种情况能不能持续?下一步美国还能不能继续充当最终消费者都难说
- 一个希望中企去美国投资的“中介”会说美国的政策对投资影响大吗?别开玩笑了。
- 武所谓难得在观网看到不来自于象牙塔,而是来自产业一线从业者对于“是否需要投资美国”的真实想法。
文章是好文章,缺点在于没有总结归纳以不便读者抓住关键之处,我将其提取出来列举如下:
1. 美国到今天为止,仍然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市场,开发第三世界也补不上放弃美国的潜在损失,更不要说第三世界的投资落地难度与成本往往高于美国。哪怕是那些我们一般认为的“美国的仆从国”如加拿大、墨西哥,贸易壁垒大棒砸下来也毫不手软,想要绕道这些国家曲线进入美国,随着时间的推移也越来越行不通。
2. 跟联邦与州最高权力机构(州长、议员)表面上对中国投资喊打喊杀声量巨大的情况不同,州执行层面对待中国投资的态度往往是稳定而务实的。整个美国的投资环境整体体现为:“宏观、舆论上反对、抗拒;微观、执行上拥抱、支持的‘量子叠加态’。”
3. 绝大多数中国人、中国公司并不知晓这一情况,往往通过简单接触来自美国的主流舆论,就粗浅地认为美国对中国投资“逢中必反”。因此很多中国公司在并未深入细致调研投资可行性的情况下,就主观上直接不考虑在美国投资,损失了很多商业机遇。
4. 美国对中国投资的各种“敲打”,并不是“无迹可寻”的。除了长期缓坡下降的大环境因素,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该公司在世界产业中的地位与影响力。”通俗来说,如果公司本身属于“风口行业的龙头企业”,那么她就自然而然会被美国舆论认定为“可以代表中国的企业”,比如通信业的华为、新能源汽车的比亚迪,动力电池的宁德,无人机的大疆等等(光伏板没有这样的龙头,但中国的光伏板占到世界份额的95%,美国人认为光伏板看到中国二字一棍子打死即可)。但凡上了这个名单,赴美投资就要慎重,因为一旦民粹癌发作,几乎必然被揪出来一顿胖揍。
5. 但只要你并不名列上述“当红炸子鸡”名单,赴美投资反而是开拓业务再创辉煌的天赐良机,比如文中所述给美国空调企业配套铜管的中国企业——你给美国解决就业利税,所属行当不扎眼,壁垒大棒打你吃力不讨好所以会放过你。
6. 哪怕真的运气太差,不属于风口行业龙头企业也被波及。那也无所谓,鸡蛋不放在一个篮子里,小杖受大杖走即可。
7. 所以,对中国企业来说,“投资美国”在今天依然可期,而且越是小越是不起眼行当的公司,投资美国越是有利可图,风险可控。
如果能赚钱,面子什么的也不是很重要。交保护费才能做生意,越想越气,干脆不做生意?
什么叫做“社会主义养巨婴啊”,你离开中国去任何国家投资,都免不了向当地各色地头蛇交各种形式广义上的“保护费”。
国家就是对你们保护地太好了,以至于让你们觉得免费温室是天经地义的。”小杖受大杖走即可“
这句话,真传神。 - 林新伟,看着像个华人,但应该是美国籍,他帮着美国招商引资没问题。
但中国的企业家真的不用考虑中美两国的博弈现实吗?也不用考虑美国历史上劣迹斑斑的排华事实吗?还是他们有另外的考虑? - “几乎可以肯定地说,如果现在回过头看,他一定后悔死了。当初要是在美国建成工厂,这几年他就成了最大的赢家。”
为了钱,命都不要了 - 难得在观网看到不来自于象牙塔,而是来自产业一线从业者对于“是否需要投资美国”的真实想法。
文章是好文章,缺点在于没有总结归纳以不便读者抓住关键之处,我将其提取出来列举如下:
1. 美国到今天为止,仍然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市场,开发第三世界也补不上放弃美国的潜在损失,更不要说第三世界的投资落地难度与成本往往高于美国。哪怕是那些我们一般认为的“美国的仆从国”如加拿大、墨西哥,贸易壁垒大棒砸下来也毫不手软,想要绕道这些国家曲线进入美国,随着时间的推移也越来越行不通。
2. 跟联邦与州最高权力机构(州长、议员)表面上对中国投资喊打喊杀声量巨大的情况不同,州执行层面对待中国投资的态度往往是稳定而务实的。整个美国的投资环境整体体现为:“宏观、舆论上反对、抗拒;微观、执行上拥抱、支持的‘量子叠加态’。”
3. 绝大多数中国人、中国公司并不知晓这一情况,往往通过简单接触来自美国的主流舆论,就粗浅地认为美国对中国投资“逢中必反”。因此很多中国公司在并未深入细致调研投资可行性的情况下,就主观上直接不考虑在美国投资,损失了很多商业机遇。
4. 美国对中国投资的各种“敲打”,并不是“无迹可寻”的。除了长期缓坡下降的大环境因素,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该公司在世界产业中的地位与影响力。”通俗来说,如果公司本身属于“风口行业的龙头企业”,那么她就自然而然会被美国舆论认定为“可以代表中国的企业”,比如通信业的华为、新能源汽车的比亚迪,动力电池的宁德,无人机的大疆等等(光伏板没有这样的龙头,但中国的光伏板占到世界份额的95%,美国人认为光伏板看到中国二字一棍子打死即可)。但凡上了这个名单,赴美投资就要慎重,因为一旦民粹癌发作,几乎必然被揪出来一顿胖揍。
5. 但只要你并不名列上述“当红炸子鸡”名单,赴美投资反而是开拓业务再创辉煌的天赐良机,比如文中所述给美国空调企业配套铜管的中国企业——你给美国解决就业利税,所属行当不扎眼,壁垒大棒打你吃力不讨好所以会放过你。
6. 哪怕真的运气太差,不属于风口行业龙头企业也被波及。那也无所谓,鸡蛋不放在一个篮子里,小杖受大杖走即可。
7. 所以,对中国企业来说,“投资美国”在今天依然可期,而且越是小越是不起眼行当的公司,投资美国越是有利可图,风险可控。
如果能赚钱,面子什么的也不是很重要。交保护费才能做生意,越想越气,干脆不做生意?
什么叫做“社会主义养巨婴啊”,你离开中国去任何国家投资,都免不了向当地各色地头蛇交各种形式广义上的“保护费”。
国家就是对你们保护地太好了,以至于让你们觉得免费温室是天经地义的。 - 一声叹息。
这是上赶着配合美国啊。为了利益什么都可以不要! - 中国企业蜂拥美国投资?
- 如果屈服于美国这样的政策,WTO还有什么用?不去想着怎么样反抗不公平贸易,反而和日本人一样束手就擒,还洋洋得意?
如果说美国还有可能再工业化,唯可一能帮它实现的国家只有中国,问题是要这样做吗? - 美国的政治环境缺乏可预测性,美国民粹主义越来越盛行,中国企业家去美国建厂的风险越来越高
- guan_15699730531542去美国建厂去东南亚建厂,中国国内工人就要休息了。是不是?资本家赚翻了是不是?中国1.81亿户企业,出去几家家企业,而且就是建了分工厂而已,国内大本营,厂子也都还在,你操的什么心?
- 既然效果不错,中国应该对美国芯片,IT,AI等产业加征关税啊!
- guan_15699730531542去美国建厂去东南亚建厂,中国国内工人就要休息了。是不是?资本家赚翻了是不是?你不可能整个产业链搬出去,那样成本太大了对基建人力等要求也很高,总是要有零件来自中国的。而出去的工厂主要是出口欧美,如果不出去就是直接少了这部分的出口,对国内来说结果其实差不多。
其实应该把这部分作为过渡,着重开发其他市场,长远来看跟欧美脱钩是趋势。 - 难道降低中美贸易额,对中国不是利大于弊吗?
- “慢,反而是快”,呵呵。这大概是除中国之外,在全世界都放之而皆准的一个准则。
全世界,只有中国人的勤奋踏实品格,才总是不顾一切的往前赶,而且还要把事情尽可能做到尽善尽美。而且,凭中国人的智慧还真的总能做到。
所以,中国的快速高效才会让全世界惊叹,或者恐惧。
所以,中华民族若是自称第二,这世界没谁可称第一。 - 美国口称讲求契约精神,但是实际上是利用法律程序为美国利益利益服务。第一招就是,若要针对某企业或某企业负责人下手,可由某个美国议员,提出一个专门针对的企业,产品,个人的特别法案,获得通过就可以正式产生法律效率;第二招就是针对俄罗斯的那一套惩罚措施,以国家安全为由,或否决,或冻结,甚或强制执行。因为所谓“国家安全”就是一个筐,什么“猎物”都能往里面装。所以到美国投资的中国资本家们,要想好了,一旦项目建成在美国土地上,那随时都可以变成美国的财产。如果要长臂管辖或就地管辖,只需要某个议员提出法案就行。希望想在美国发财的人和“侵害”到美国利益的人或法人,哪怕天涯海角,都可以以针对个人法案,在全球实施执法。就算你逃回中国,美国也可以派出“特勤组”把你“定点”处决。
- 在西方霸权霸凌霸道恶行面前,中国的发展显现出不屈不挠的民族韧性,是当今世界和平稳定的基石,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动力。
-
房地产新政本质是救债务端,这关乎中美博弈走势
2024-05-23 07:59 -
农发行副行长张宝江出任交行党委副书记,六大行行长人选全部落定
2024-05-22 22:52 高层人事 -
甘肃省副省长陈得信,转任中国五矿总经理
2024-05-22 21:09 高层人事 -
出版社跟京东掐了10多年,中国的书太便宜了吗?
2024-05-22 18:44 消费 -
一度暴涨25%!特别国债上市首日走势惊人
2024-05-22 18:34 观网财经-金融 -
经调整净利润涨超百倍,过去一年快手赢麻了
2024-05-22 18:34 观网财经-互联网 -
他称“美国一年2万人饥饿致死,加沙才30人”,美媒主持人表情亮了
2024-05-22 16:38 巴以恩仇录 -
美国最大优势就是把科技金融化,欧洲和日本都没做到
2024-05-22 13:19 金融强国之路 -
上交所通报:相关账户被暂停交易15日
2024-05-22 08:33 观网财经-金融 -
中国想建成美国一样的金融强国遥遥无期?对此我是不同意的
2024-05-22 08:33 金融强国之路 -
南京化纤跌停前被提前“卡点”预测,预测者却自称学生
2024-05-21 20:38 观网财经-金融 -
国际业务增长80%,携程新一季财报释放了什么信号?
2024-05-21 16:31 观网财经-互联网 -
落实房地产新政,如何理解“人民性”和“政治性”?
2024-05-21 15:33 -
国家统计局:4月份不含在校生25-29岁劳动力失业率为7.1%
2024-05-21 15:24 -
比字节更便宜?阿里跟进大模型价格战
2024-05-21 11:52 观网财经-科创 -
30年期特别国债限时开售日:有银行火速售罄
2024-05-20 19:39 观网财经-金融 -
在华祭出史上最大降价,苹果真急了
2024-05-20 17:44 观网财经-科创 -
前4月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0926亿元,同比下降2.7%
2024-05-20 16:44 -
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中国人民大学深圳金融高等研究院成立
2024-05-20 15:35 金融强国之路 -
60%中国企业想用生成式AI,障碍在哪?
2024-05-20 09:25 观网财经-互联网
相关推荐 -
硬搬新加坡组屋抹黑中国,美使馆大翻车 评论 93“美国和刚果(金)这么谈,会触怒中国” 评论 202马斯克:中国发电量就像火箭升空,美国却躺平了… 评论 132“特朗普将‘抵制’南非主办的G20峰会” 评论 1841小米会不会被美国拉进黑名单?评论 358 赞 452被打后还手属于正当防卫还是互殴?如何认定?来看案例评论 328 赞 533两岸舆论转向隐约的统一讨论评论 246 赞 384有泄密风险?印度大肆宣扬捡到PL-15E导弹残骸,并准备向美日英法等国分享?评论 180 赞 465做人太辛苦了!一个月1400元,大姨落泪的那一刻,太让人心疼了评论 142 赞 166原汁原味的“西式民主”:罗马尼亚大选奇迹!评论 119 赞 1187如何看待满大街的“格格”们招摇过市?评论 112 赞 58汽车设计:冰箱彩电大沙发才是王道吗评论 109 赞 59@广铁法院 分享的一个暖心宣传案例引发争议…你怎么看?评论 80 赞 1710如何看待网传福建9岁围棋小男孩因为输棋被父亲殴打,跳楼身亡一事?评论 63 赞 1最新闻 Hot
-
“彻底失望!进一步退十步,24小时不到就背弃我们”
-
巴外交部:以军在杰宁向外交使团开火
-
俄军宣布收复后,普京首次视察库尔斯克州
-
印度还在宣传“大胜”,外交官却被打成“卖国贼”
-
硬搬新加坡组屋抹黑中国,美使馆大翻车
-
“九成来自中国”,欧盟也要动手
-
“美国和刚果(金)这么谈,会触怒中国”
-
马斯克:中国发电量就像火箭升空,美国却躺平了…
-
黄仁勋:他们希望我们永远不要回中国
-
“美式腐败,可比特朗普更早”
-
“没有中国,我们真造不出来”
-
报告:韩国制造业GDP高度依赖美中等海外市场需求
-
“大民”悼念“云芳”
-
C919航线已覆盖中国16城,“海外都在盯着”
-
印媒还在“赢赢赢”,《纽约时报》忍不住了
-
“美国情报显示以色列计划袭击伊朗核设施”
-
政策嘛,可以照抄丑国针对我国企业的政策,而且我国的优势应该更大,比如光伏从原材料到设备都是我国占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