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资讯 > 社会 > 正文

90分钟,21个问题,中国外长记者会释放有关中国外交哪些信号?

2024-03-07 19:40:00
来源:环球网  来自北京市

【环球时报-环球网报道 记者白云怡 赵觉珵 陈青青 赵瑜莎】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于3月7日上午10时在梅地亚中心新闻发布厅举行记者会,邀请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就“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

这是近年来规格最高的一次两会外长记者会,也是王毅首次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的身份在两会上回答中外媒体记者提问。在约90分钟里,王毅回答了21个问题,不仅覆盖中美关系、中俄关系等备受瞩目的大国关系,还涉及“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等事关全球治理的议题,以及乌克兰危机、巴以局势等全球热点问题。

3月7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北京梅地亚中心新闻发布厅举行记者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就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新华社记者 才扬 摄

3月7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北京梅地亚中心新闻发布厅举行记者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就中国外交政策和对外关系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新华社记者 才扬 摄

多名外交和国际事务领域专家7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本次记者会提问密度高,信息量大,覆盖到的议题范围十分宽广,超越了传统上外交关注的国与国关系,尤其有多个议题涉及“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这显示出中国已处在许多国际事务的中心位置。专家同时表示,从记者会上多个答问可以看出,2024年中国外交或将以“稳定”和“开放”作为主基调。

多个议题涉及“全球治理”

《环球时报》记者注意到,今年两会外长记者会涉及的议题非常广泛,尤其涉及许多“全球治理”话题,比如“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斡旋外交”“一带一路”“推动达成‘南海行为准则’”“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等,还覆盖到乌克兰危机、巴以冲突等全球性热点问题。

“中国已经处在许多国际事务的中心位置。”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教授崔洪建7日向《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从本次记者会关注的议题来看,中国关注的事务和需要发挥作用的领域越来越多,不仅涉及国与国的关系,也涉及到全球秩序,甚至人与科技的关系。而中国也担负起了大国的责任,对几乎所有热点问题给出了“中国方案”。

比如,在记者会上,埃及尼罗河电视台记者表示,中方在巴勒斯坦问题上的公正立场受到阿拉伯国家赞赏,并就中国为结束巴以冲突将发挥什么作用进行提问。

对此,王毅表示,21世纪的今天,这场人道灾难竟然无法被制止,这是人类的悲剧,更是文明的耻辱。任何理由都不能再为冲突延续辩解,任何借口都不能再为平民被杀戮开脱。我们支持巴勒斯坦成为联合国正式会员国,呼吁个别安理会成员不要再为此设置障碍。我们倡议召开更大规模、更具权威、更有实效的国际和会,制定落实“两国方案”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我们主张巴以双方尽快恢复和谈,最终实现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两个国家和平共处、阿拉伯和犹太两个民族和谐共存。

“在当前剧烈变化的国际形势下,各方有推卸和滥用责任的情况出现。不过,中国不仅在变局中保持了足够的战略定力,也显示出了足够的责任担当。”崔洪建认为,这并非易事,因为这需要对国际形势有精准判断,并且会面临来自不同方面的压力,在种种利益之间的平衡取舍也更有难度。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吕祥对《环球时报》记者分析时认为,此次外长记者会释放出以下三点核心信号:一是中方强调利益共同体的建设,无论是“一带一路”还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本质上都需要寻找到各国利益的交汇点;二是对“高质量发展”概念的强调从内政拓展到了外交,近年来,有国际舆论声称,“一带一路”在海外“哑火”,但实际上是“一带一路”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时期;三是中国主张用政治方式解决所有冲突的“中式方案”,无论是乌克兰危机,还是中东冲突,亦或是南海局势,中方都是一样的态度,即通过政治和对话解决分歧,而非把诉诸武力作为第一选择。

“这显示出,在当下变乱交织、矛盾重重的国际局势中,中国越来越成为维护全球和平稳定、参与世界建设的最重要的力量之一。”他表示,这也显示出,作为大国,中国外交对全球治理的参与度在日渐提升。

一个问题直接涉及美国,但中美关系是许多议题“背景板”

在历年两会的外长记者会上,中美关系一直是各方关注的重点。今年,彭博社记者在开场第四个问题时抛出了对中美关系的提问。他问道,“自去年中美元首旧金山会晤后,中美就共同处理分歧、推进互利合作达成共识。但美方仍持续对华增加贸易和科技限制。中方认为未来一至两年间,这一趋势是否会有所转变?中方将如何应对?”

自动播放

对此,王毅先是表示,去年11月,中美元首在旧金山举行历史性会晤,双方就推动中美关系止跌企稳、重回健康发展轨道达成了共识,明确了方向。

但针对中美关系间的问题,他接下来又连用四个反问回应道,“打压中国的手段不断花样翻新,单边制裁的清单不断延长,欲加之罪到了匪夷所思的程度。美国如果总是说一套、做一套,大国的信誉何在?美国如果一听到‘中国’这两个字就紧张焦虑,大国的自信何在?美国如果只让自己保持繁荣,不允许别国正当发展,国际公理何在?美国如果执意垄断价值链高端,只让中国停留在低端,公平竞争何在?美国面对的挑战在自身,而不在中国。如果一门心思打压中国,最终必将害了自己。”

如何解读中国在此次记者会上就中美关系释出的信号?对此,吕祥认为,虽然在21个问题中,只有一个美国记者提问并直接涉及中美关系,但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在许多问题的回答中,美国都是一个“背景板”,王毅也含蓄或直接地批评了美国的某些作为。

比如,在回答有关“全球治理方案”的问题时,王毅表示,“不能再允许以所谓实力地位把国家分成三六九等,不能再允许谁的拳头大谁就说了算,更不能允许有的国家必须在餐桌上、有的国家只能在菜单里。”这是对布林肯此前“菜单论”的直接回应。

自动播放

在谈及中国的斡旋外交时,王毅表示,“面对矛盾和争端,不能动辄使用武力,更不能迷信施压制裁……中方始终坚持按照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立场,不搞双重标准,不拉偏架,更不谋取地缘私利。”这显然是对美国动辄挥舞制裁大棒、在许多问题上持双重标准的所作所为的批评与否认。

“在谈及中美关系和美国时,中方的调子坦诚、直接,也比较稳。”吕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中方既承认中美关系企稳的趋势,也直接坦诚指出了美国的问题,尤其指出了美国的“两面性”,对“小院高墙”等政策更予以犀利的批评和反问。

“而在诸多问题中,中美关系都成为‘背景板’的事实,也再次显示出中美关系仍是全球最重要的一组双边关系。”他表示,G2的格局已经形成,两国在全球事务中扮演的角色和重要性已远远超过其他任何国家。

中国人民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刁大明对《环球时报》表示,结合王毅在记者会上的最新表态和近期两国的互动情况,可以预计的是,目前中美双方进入了一种“动态稳定”的状态。2024年,美国仍需在许多领域兑现承诺,并充分认识到中美关系对世界的影响,向外界传递出大家期待的信号。

“稳定”与“开放”是主基调

“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崔洪建这样概括本次记者会传递出的中国外交的“基调”,他认为,这与政府工作报告中传达出的“主基调”是一致的。

《环球时报》记者也注意到,“稳”字在王毅答记者问过程中多次出现,例如“中国将坚定做这个世界的和平力量、稳定力量、进步力量”,“我们坚守外交为民永不停步,大力服务国家发展稳定大局”。

崔洪建认为,此次记者会展示出中国的角色以及看待世界的眼光正在发生变化,譬如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三大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越来越具有真正的全局意识,更加寻求总体的“稳定与平衡”。无论是在南海问题、乌克兰危机,还是巴以冲突的立场上,中国的首要任务依然是维护全球的战略稳定和一个总体和平的状态。

除了稳定,本次记者会也被认为再次向外界传递并强调“开放”的信号。清华大学国家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钱峰7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实力与综合国力突飞猛进,外资为此作出了积极贡献。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中国将一如既往地欢迎外商来华兴业投资。

他表示,一段时间以来,部分外国舆论不时鼓噪“外商离华论”,唱衰中国经济。在7日的记者会上,王毅明确地对此类言论予以回击,重申“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将越开越大”,并现场宣布“从3月14日起,中方将进一步对瑞士、爱尔兰、匈牙利、奥地利、比利时、卢森堡6国试行免签政策”,这颇受瞩目。“投资中国就是投资未来”,钱峰认为,这是这次记者会向外界传递的一个清晰的信号。

[责任编辑:丁俊 PX240]

推荐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