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罗思义:想知道特朗普的中国策略,先要明白美国经济衰退的真相
最后更新: 2025-03-24 11:15:04【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罗思义(John Ross)】
中国将2025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定为5%左右。笔者稍早前的文章《能否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有一个关键事实中国无法回避》,对确保实现这一目标的必要条件,以及实现这一目标对中国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但另一个重要经济体——美国,对中国能否实现2025年经济增长目标具有重大影响。特别是特朗普将提高美国经济增速、减缓中国经济增速作为其明确目标。鉴于美国对中国实施关税、制裁和其他措施,中美经济对比表现就成为分析中国面对的地缘政治和局势的一个主要因素。
因此,本文及后续文章,将对决定美国下一阶段经济增长速度的重要因素,及其对相互关联的地缘政治和美国内政的影响,进行精准分析。正如下文所示, 这反过来又说明,二进宫后的特朗普可腾挪的范围有限。
特朗普习惯性地吹嘘自己的经济记录。例如,在2024年总统竞选集会上,他一再声称,在他的第一个任期内,美国经济达到“史上最强”。事实上,在他的第一个任期内,美国经济增速是二战后美国历任总统中最慢的(见图1)。
图1
严谨的西方分析人士并不相信特朗普的这些说法以及类似谬论。例如,英国《金融时报》美国事务编辑爱德华·卢斯就特朗普最近在国会的演讲写道:
“这是新奥尔良的狂欢节。但是,没有任何游行能与唐纳德·特朗普周二晚上在国会演讲引发的狂欢相媲美……人们几乎可以听到仅存的部分事实核查人员啪地合上笔记本电脑的声音……将特朗普的演讲与其前任的任何演讲进行比较都是徒劳的……特朗普的演讲如同一场充满夸张承诺的狂热梦境。他承诺要以以色列的‘铁穹顶’为模型,用‘金穹顶’覆盖美国,这将耗尽诺克斯堡的每一根金条。几分钟前,特朗普还承诺要平衡联邦预算。他‘无论如何’要拿下格陵兰岛的承诺是威胁还是幻想?巴拿马运河也是如此……当历史学家回顾2025年3月4日时,他的演讲可能只会被当作一个脚注。”
部分中国媒体在讨论特朗普的总统任职时,也经常主要集中在对他的主观意图的猜测上,或者他在第二任期内希望实现的目标,或者认为特朗普采取的一些短期表面措施,可能会大幅提高美国潜在经济增长率——但正如下文所示,这完全不正确。
在评估特朗普实际可行的选择时,这两种方法都无济于事:这些选择并非由特朗普的意愿或其不切实际的宣传主张所决定,而主要取决于美国政治/地缘政治和美国经济的客观形势,以及其中各种力量的相互关系。
对美国经济所面临的客观形势展开分析,反过来需要对影响美国经济的最重要因素,及其对美国内政和地缘政治产生的后果进行尽可能精准的量化分析。在此强调“系统性”和“准确性”的原因在于,任何仅聚焦特朗普某一项政策的分析均未考虑到这样一个事实所带来的后果:如同所有经济体一样,美国经济本身构成一个互为关联的整体。因此,美国经济某一方面的任何变化因此都会对其他方面产生影响,同时也会受到其他方面的影响。准确地说,这反过来需要从量化角度研究美国GDP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为此,笔者在下文中提供了大量关于美国经济形势的精确量化数据——但这样做很有必要。美国经济形势及其地缘政治影响,是影响包括中国乃至世界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因此,有必要尽可能详尽、精准地分析推动这一进程的根本力量——就关乎美国经济形势的这类严肃事件而言,任何方向的夸大或错误,无论是'乐观主义'还是'悲观主义',都无益且具有潜在危险性。在经济领域,“实事求是”需要的是精确数据而非模糊笼统的概括。
为对这些相互关联的问题进行分析,本文将分为四个问题来论述。
(1)美国经济的实际状况究竟如何?它给特朗普内政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又由此产生了哪些地缘政治影响(尤其是对中国的影响)?
(2)大幅提高美国经济增长率,需要采取哪些真正的步骤?
(3)特朗普所选择的政策会带来什么经济后果?甚至这些政策能否显著提高美国经济增速?
(4)特朗普所选择的经济手段会带来哪些政治和地缘政治影响?
本文将对前两个问题展开论述,本系列第二篇文章则将对另外两个问题展开分析。
一、特朗普面临的美国当前经济形势
从特朗普面临的美国当前经济形势开始,准确了解美国经济的实际增长轨迹至关重要。首先以2024年经济成绩单为例,美国经济同比增长2.8%,而中国经济同比增长5.0%——中国经济增速比美国快80%。
仅这一数据就清楚地表明,在过去一段时间里,许多西方媒体仅仅充当了宣传工具,而不是进行客观报道。像《经济学人》所宣称的“美国正在将其同行远远甩在身后”,或者《华尔街日报》称“中国经济停滞不前”的说法,要么是蓄意的谎言,要么是不实宣传,要么是未对事实进行调查。无论这些说法问世的初衷是什么,它们纯粹是误导性的。因此,时不时为类似不准确的说法充当搬运工的某些中国媒体相当可耻。
1.1 2025年中国对美国的增长领先优势可能会有所扩大
上文提及“上一阶段”的原因是,目前美国媒体上的很多讨论都聚焦于美国经济可能出现大幅放缓的情况。例如,美联储亚特兰大分行根据最新的“GDP Now” 模型预测,2025年第一季度美国GDP将收缩2.4%。
无论2025年美国经济是真正陷入收缩,还是仅仅按照其长期增长率和当前趋势呈现增速放缓(如下原因所示,当前趋势并未表明为何会出现严重衰退),这对于我们当前分析美国经济中长期增长趋势并无实质影响。
但实际情况是,2023年和2024年,美国增长率分别为2.9%和2.8%,高于其长期平均增速(略高于2%)。这意味着,如果中国在2025年实现“5.0%左右”的增长目标,那么中国较美国的增长领先优势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扩大——具体程度取决于美国经济放缓的严重程度。这将令国际社会在心理上对这两个经济体的看法产生一些重大影响。因此,向国际社会解释这种情况很重要——无需夸大其词,只需客观陈述事实。
但是,正如下面分析所表明的那样,特朗普试图提高美国中长期增速的努力将不可避免地导致与一系列其他国家的冲突,并且还会引发美国内部矛盾。
关于更广泛的国际比较,拙文《能否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有一个关键事实中国无法回避》对2024年中国与包括美国在内的其他国家的经济表现进行了详细分析。因此,这里仅就美国所面临的世界经济形势这一最重要的事实进行分析总结。
图2呈现的是2024年主要经济中心GDP增长表现比较。中国(5.0%)、美国(2.8%)和日本(0.1)的GDP数据是实际增速,而欧盟(1.1%)的GDP数据,则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根据前三季度结果做出的预测增速。根据这些数据,2024年中国GDP增长率比美国高80%,是欧盟的4.5倍,是日本的50倍。
从美国的角度来看,其经济增速是欧盟的2.5倍,是日本的28倍,但仅为中国的56%。因此,美国面临的客观形势是,其经济增速远远高于其主要资本主义竞争对手欧盟和日本,但远低于中国——正是由于这个明显的原因,特朗普政府会把施政重点聚焦在中国身上 。
图2
为了更清晰地判断趋势,有必要就疫情前整个时期主要经济中心的经济增长表现进行分析,因为这样能消除新冠疫情封锁期间以及之后复苏阶段的短期波动影响。如图3所示,自2019年以来的五年里,中国经济增长26.2%,美国经济增长12.5%。也就是说,自疫情爆发以来,美国经济仅增长48%,不到中国的一半。
这再次证明,为缩小美国和中国之间的经济增长率差距,特朗普政府必须实现以下两个目标中的一个或两个。
(1)美国必须减缓中国经济增速。
(2) 美国必须提高发展本国经济增速。
以第一个目标——美国试图减缓中国经济增速为例,美国可用的手段在《能否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有一个关键事实中国无法回避》中有详细分析。如该文和下文提到的原因所示,要大幅减缓中国经济增速,美国必须确保中国固定资本形成净额占GDP比重大幅下降。
但是,与之前使用这种方法迫使经济和军事上从属于美国的竞争对手——德国、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减缓增速不同,美国无法强迫中国采取这种做法。相反,美国只能试图说服中国自愿降低投资占GDP比重,进而选择经济自杀,而用来说服它的手段则是关于消费的经济谬论,正如前一篇文章所讨论的那样。
由于美国可能用来减缓中国经济增速的最严重手段这一问题已在上一篇文章中进行了详细分析,在此不再赘述。本文仅讨论特朗普试图提高美国经济增速所涉及的诸多问题 。
也就是说,本文所讨论的问题是,特朗普是否能通过提高美国经济增速来缩小中国相对于美国在经济增长方面的领先优势?
图3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苏堤
热门评论 2条
我要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共同营造“阳光、理性、平和、友善”的跟评互动环境。
全部评论 135条
最热 最早 最新- 全部楼层山顶洞人BH老罗是我在观网里看到唯一一个坚持投资是决定GDP增长和消费增长的关键生产要素之一的西方学者。
而在相当部分中国媒体甚至中国高校看鼓吹的却是“消费,既是经济循环的起点,也是经济循环的终点。”短期促消费是没错的,尤其是在中国现阶段。两国国情不同,各有偏向,可能美国现在过度消费,更应关注固定投资,而中国传统注重生产,积累,目前更应消费消费。 - 育愽罗思义忽略了一个问题。
罗思义当然是一个经济学家,他的结论:投资是决定GDP增长的主要动力,数据逻辑也没错。但他忽略了一个社会学因素,就是近一百年来,美国的生产力要素增长越来越依赖资本(包括资本驱动的技术)的增长,而越来越排斥劳动增长,这可以解释为什么美国GDP越来越大,白人劳动者生活却越来越差,黑人完全边缘化,移民从受欢迎到受排斥。
这一现象在中国也日益明显。中国仍然是全球经济表现最好的经济体,但各行各业的劳动者获得感却与GDP表现不一致。杭州六小龙创造了巨大的市场估值,直接和间接的有几万亿,但其从业者不过数千人。
经济增长方式越来越依赖资本,而资本却排斥劳动,这一深刻的矛盾,才是当下全球性发展最根本的问题。从我这个外行来看,罗老师的分析有理有据还是很可信的。你的总结也是一针见血,那问题的解又在哪呢?资本应该不是排斥劳动力,而是无止境追求最廉价(性价比)的劳动力,我觉得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资本也是被迫的,不提高生产率,降低劳动力成本,企业可能就会在竞争中被淘汰。《黑客帝国》里的终极地狱景象就是人类只是机器人用来产生化学能量的电池。另一个终极应对方案,或许正是马克思主义?不破不立,大破大立! - 中国做好自己,别人就是参考。要有自己的定力自信文化。
- 事实上,在他的第一个任期内,美国经济增速是二战后美国历任总统中最慢的(见图1)。
~~~~~~~~~~~~~~~~~
美国的统计数据是一个薛定谔性质的黑洞,随时根据需求(大选)定制 - 美国衰退,你是睁眼说瞎话,美国2024年经济增长率6.79%,中国增长才5%。你说美国衰退,这对美国来说已经是高速增长了。因为经济过热,因此美国加息,直到去年底才降息两次,目前利息维持在4.5%的历史高位。
- 全部楼层山顶洞人BH老罗是我在观网里看到唯一一个坚持投资是决定GDP增长和消费增长的关键生产要素之一的西方学者。
而在相当部分中国媒体甚至中国高校看鼓吹的却是“消费,既是经济循环的起点,也是经济循环的终点。”没有生产的消费就是坐吃山空、杀鸡取卵,可惜啊,我们很多人甚至包括一些专家也在盲目跟风,都是急功近利的无知者,发展是需要积累的,不同阶段需要不同政策方向,急于求成、隔锅台上炕就是自断生路。确实有一些华而不实的专家误人子弟,但必须相信专业,那是科学和客观规律,我们批评某些专家不等于要抛弃专业和科学,不等于要纵容效方美国红脖子的乌合之众,走向反智反科学反客观规律的社会必定走向失败, - 育愽罗思义忽略了一个问题。
罗思义当然是一个经济学家,他的结论:投资是决定GDP增长的主要动力,数据逻辑也没错。但他忽略了一个社会学因素,就是近一百年来,美国的生产力要素增长越来越依赖资本(包括资本驱动的技术)的增长,而越来越排斥劳动增长,这可以解释为什么美国GDP越来越大,白人劳动者生活却越来越差,黑人完全边缘化,移民从受欢迎到受排斥。
这一现象在中国也日益明显。中国仍然是全球经济表现最好的经济体,但各行各业的劳动者获得感却与GDP表现不一致。杭州六小龙创造了巨大的市场估值,直接和间接的有几万亿,但其从业者不过数千人。
经济增长方式越来越依赖资本,而资本却排斥劳动,这一深刻的矛盾,才是当下全球性发展最根本的问题。说中国经济增长更依靠资本,太偏激,现在中国经济增长更多是依靠技术进步,而技术其实就是人才掌握的,这些人才不是劳动者吗?技术创新需要大量资金,不靠资本靠什么?难道依靠财政吗?你记住钱虽然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一边喊着要科技进步,一边仇视资本,这是典型的反智现象。 - 全部楼层guan_17170338652371本质上,无论个人还是群体,内驱力(或者说需求)的实现最终还得落实在资源投放上。就算社会有巨头需求,但资源拥有者不愿投,也是没办法的事。同样,资源拥有者拼命投,但消费者不买账,同样白搭。社会主义制度同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区别就在于资源投放的主体性质不同,从而决定了经济周期的长短不一。而经济周期本质上是资源投放的可持续性。哪怕西方的政治学家和经济学家都知道要加大资源投放力度才能提升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但是西方的资本家才有决定权,当这个资本家没有制约的时候,他只会顺从资本的本能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而不是社会总产值的最大化,消费就是提高利润能立竿见影的手段。
资本的眼光从来都不超过眼前三寸,而经济学家的任务就是为资本家的选择编造合理性、科学性。 - 全部楼层山顶洞人BH罗思义当然就是一个经济学家,不是一个政治学家。
罗思义只是在西方土壤里成长的经济学家,很难理解与西方完全不同的文明。
就经济学家来说,他提出了很重要的、与众不同的经济观点,即固定资本形成净额占GDP比重与经济的长期发展正相关,就是投资比例越高减低短期(按年计)GDP越低但长期GDP(按5年计)越高,是非常难得的、能够一定程度解释中国经济发展为什么这么快还这么可持续的极少数人。
西方经济学界有个伪共识,就是“经济学家只考虑效率问题,公平问题是政治学家考虑的问题”。所以,对罗的要求不宜过高,那超出了他的常识和认知。
西方自古以来就没有天下大同的概念:“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就是文明的维度和底蕴不同。或者说,西方对于公平的认知还仅仅处于初级的自发阶段,而中国对公平的认知已经处于高级的自觉阶段。
在西方,“义”是用来修饰、掩盖“利”的,政治要为经济服务。而在中国,经济是要为政治服务的,“利”是用来支持、保障“义”的。就是各自文明的路径不同而已。
古人早就认识到人是天然带有自私欲望的,所以就很现实主义地提出“义”“利”的对立统一问题,也就有了子贡赎人和子路受牛两个典故,还特意让夫子来评论:“夫圣人之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
结论:老罗已经是很优秀的经济学家了,还是不要用过高的政治标准来要求他吧!老罗是我在观网里看到唯一一个坚持投资是决定GDP增长和消费增长的关键生产要素之一的西方学者。
而在相当部分中国媒体甚至中国高校看鼓吹的却是“消费,既是经济循环的起点,也是经济循环的终点。” - 全部楼层guan_16773797732780解决工业上的劳动机会丧失问题已经有先例可循,那就是农业的解决办法。当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升后,不再需要这么多农业人口,那就拓展农业的衍生产业,除了加长农产品的附加值和产业链,农家乐、乡村游、农业文创,以及相关的农业基建,这些都能创造大量就业,所以为什么一直在提“以工代赈”。人工智能的相关产业也一样,少部分人做高端技术,大部分人则流动到这些技术的衍生产业和服务中来,市场越大伴随的就业机会就越多,只是技术层次不同。说句大白话,就算月球上建了基地,是不是也需要门卫?不需要懂底层技术,只需要懂操作和忠于职守就够了,这就是典型的服务。三大产业是流动的,尤其工业和农业都会向服务业流动和输出。美国的服务业非常发达,绝对的服务贸易顺差国,牢牢把控技术优势是这种模式的命根子,随着技术进步和迭代,进一步减少了这些服务行业的人力需求,所以他们会有裁员有失业有游行有巨大的贫富差距有各种反移民,因为他们的技术是服务于资本的,投资可以提升技术,技术反过来服务资本,同时,资本需要更少的人来分蛋糕,这些都是资本主义的本质和日常。我们和他们不一样的地方,是无论我们的技术还是资本,都要服务于人,虽然我们的技术和资本之间的作用关系和他们遵循同样的一般规律从全球一般性规律来看,您说的是对的。但中国有一个特殊性,就是过于长的小农经济历史,积累了过多的人口,这些人口是中国进入工业化也消化不掉的。
中国之所以成为全球最大消费市场,是因为社会主义制度,把政府和企业投资大都投在本国,形成了庞大的固定资产,而不像美国大部分投到外国为资本赚取利润。但这一进程逐步停滞了。
但中国面临的最大挑战,是科技和产业革命对全球秩序的重建,民族国家只要落后就会跌进深谷很难翻身,像阿根廷、日本那样。为了对历史和子孙负责,我们仍需要推进新投资新基建,扩大新型固体资产规模,如罗思义所说。
那,回到上述第一个问题,过多的人口怎么办?新基建新投资是以技术创新为主线,人口获益不多。传统行业淘汰的人口,新生找不到工作的人口,会引发长期的矛盾。 - 全部楼层山顶洞人BH罗思义当然就是一个经济学家,不是一个政治学家。
罗思义只是在西方土壤里成长的经济学家,很难理解与西方完全不同的文明。
就经济学家来说,他提出了很重要的、与众不同的经济观点,即固定资本形成净额占GDP比重与经济的长期发展正相关,就是投资比例越高减低短期(按年计)GDP越低但长期GDP(按5年计)越高,是非常难得的、能够一定程度解释中国经济发展为什么这么快还这么可持续的极少数人。
西方经济学界有个伪共识,就是“经济学家只考虑效率问题,公平问题是政治学家考虑的问题”。所以,对罗的要求不宜过高,那超出了他的常识和认知。
西方自古以来就没有天下大同的概念:“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就是文明的维度和底蕴不同。或者说,西方对于公平的认知还仅仅处于初级的自发阶段,而中国对公平的认知已经处于高级的自觉阶段。
在西方,“义”是用来修饰、掩盖“利”的,政治要为经济服务。而在中国,经济是要为政治服务的,“利”是用来支持、保障“义”的。就是各自文明的路径不同而已。
古人早就认识到人是天然带有自私欲望的,所以就很现实主义地提出“义”“利”的对立统一问题,也就有了子贡赎人和子路受牛两个典故,还特意让夫子来评论:“夫圣人之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
结论:老罗已经是很优秀的经济学家了,还是不要用过高的政治标准来要求他吧!本质上,无论个人还是群体,内驱力(或者说需求)的实现最终还得落实在资源投放上。就算社会有巨头需求,但资源拥有者不愿投,也是没办法的事。同样,资源拥有者拼命投,但消费者不买账,同样白搭。社会主义制度同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区别就在于资源投放的主体性质不同,从而决定了经济周期的长短不一。而经济周期本质上是资源投放的可持续性。 - 育愽罗思义忽略了一个问题。
罗思义当然是一个经济学家,他的结论:投资是决定GDP增长的主要动力,数据逻辑也没错。但他忽略了一个社会学因素,就是近一百年来,美国的生产力要素增长越来越依赖资本(包括资本驱动的技术)的增长,而越来越排斥劳动增长,这可以解释为什么美国GDP越来越大,白人劳动者生活却越来越差,黑人完全边缘化,移民从受欢迎到受排斥。
这一现象在中国也日益明显。中国仍然是全球经济表现最好的经济体,但各行各业的劳动者获得感却与GDP表现不一致。杭州六小龙创造了巨大的市场估值,直接和间接的有几万亿,但其从业者不过数千人。
经济增长方式越来越依赖资本,而资本却排斥劳动,这一深刻的矛盾,才是当下全球性发展最根本的问题。解决工业上的劳动机会丧失问题已经有先例可循,那就是农业的解决办法。当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升后,不再需要这么多农业人口,那就拓展农业的衍生产业,除了加长农产品的附加值和产业链,农家乐、乡村游、农业文创,以及相关的农业基建,这些都能创造大量就业,所以为什么一直在提“以工代赈”。人工智能的相关产业也一样,少部分人做高端技术,大部分人则流动到这些技术的衍生产业和服务中来,市场越大伴随的就业机会就越多,只是技术层次不同。说句大白话,就算月球上建了基地,是不是也需要门卫?不需要懂底层技术,只需要懂操作和忠于职守就够了,这就是典型的服务。三大产业是流动的,尤其工业和农业都会向服务业流动和输出。美国的服务业非常发达,绝对的服务贸易顺差国,牢牢把控技术优势是这种模式的命根子,随着技术进步和迭代,进一步减少了这些服务行业的人力需求,所以他们会有裁员有失业有游行有巨大的贫富差距有各种反移民,因为他们的技术是服务于资本的,投资可以提升技术,技术反过来服务资本,同时,资本需要更少的人来分蛋糕,这些都是资本主义的本质和日常。我们和他们不一样的地方,是无论我们的技术还是资本,都要服务于人,虽然我们的技术和资本之间的作用关系和他们遵循同样的一般规律 - 育愽罗思义忽略了一个问题。
罗思义当然是一个经济学家,他的结论:投资是决定GDP增长的主要动力,数据逻辑也没错。但他忽略了一个社会学因素,就是近一百年来,美国的生产力要素增长越来越依赖资本(包括资本驱动的技术)的增长,而越来越排斥劳动增长,这可以解释为什么美国GDP越来越大,白人劳动者生活却越来越差,黑人完全边缘化,移民从受欢迎到受排斥。
这一现象在中国也日益明显。中国仍然是全球经济表现最好的经济体,但各行各业的劳动者获得感却与GDP表现不一致。杭州六小龙创造了巨大的市场估值,直接和间接的有几万亿,但其从业者不过数千人。
经济增长方式越来越依赖资本,而资本却排斥劳动,这一深刻的矛盾,才是当下全球性发展最根本的问题。罗思义当然就是一个经济学家,不是一个政治学家。
罗思义只是在西方土壤里成长的经济学家,很难理解与西方完全不同的文明。
就经济学家来说,他提出了很重要的、与众不同的经济观点,即固定资本形成净额占GDP比重与经济的长期发展正相关,就是投资比例越高减低短期(按年计)GDP越低但长期GDP(按5年计)越高,是非常难得的、能够一定程度解释中国经济发展为什么这么快还这么可持续的极少数人。
西方经济学界有个伪共识,就是“经济学家只考虑效率问题,公平问题是政治学家考虑的问题”。所以,对罗的要求不宜过高,那超出了他的常识和认知。
西方自古以来就没有天下大同的概念:“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就是文明的维度和底蕴不同。或者说,西方对于公平的认知还仅仅处于初级的自发阶段,而中国对公平的认知已经处于高级的自觉阶段。
在西方,“义”是用来修饰、掩盖“利”的,政治要为经济服务。而在中国,经济是要为政治服务的,“利”是用来支持、保障“义”的。就是各自文明的路径不同而已。
古人早就认识到人是天然带有自私欲望的,所以就很现实主义地提出“义”“利”的对立统一问题,也就有了子贡赎人和子路受牛两个典故,还特意让夫子来评论:“夫圣人之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
结论:老罗已经是很优秀的经济学家了,还是不要用过高的政治标准来要求他吧! - 老罗,你不可能比懂王更懂得美国经济(的精髓)……
- 育愽罗思义忽略了一个问题。
罗思义当然是一个经济学家,他的结论:投资是决定GDP增长的主要动力,数据逻辑也没错。但他忽略了一个社会学因素,就是近一百年来,美国的生产力要素增长越来越依赖资本(包括资本驱动的技术)的增长,而越来越排斥劳动增长,这可以解释为什么美国GDP越来越大,白人劳动者生活却越来越差,黑人完全边缘化,移民从受欢迎到受排斥。
这一现象在中国也日益明显。中国仍然是全球经济表现最好的经济体,但各行各业的劳动者获得感却与GDP表现不一致。杭州六小龙创造了巨大的市场估值,直接和间接的有几万亿,但其从业者不过数千人。
经济增长方式越来越依赖资本,而资本却排斥劳动,这一深刻的矛盾,才是当下全球性发展最根本的问题。至少中国还有一个共同富裕的愿景在 - 方法很简单:向中国扔核弹头,然后不许中国反击。赢就完了。
- 全部楼层笋穿居美国精英已经深刻思考了这一问题,结论就是特朗普团队的核心人物之一马斯克的观点:随着人工智能和自动化的普及,几十亿智能机器人负责生产和提供服务,未来的工作岗位将会减少。马斯克预言未来10年内,85%的就业岗位将消失,他认为机器人能够胜任的工作越来越多,这将导致大规模失业。面对大规模失业的可能性,马斯克提出了两种解决方案。一种是普遍高收入,即通过技术进步带来的财富增长,按需分配高收入。另一种是普遍基本收入(Universal Basic Income, UBI),即政府向每个人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资金。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美国正在实施的计划就是罗思义先生在本文中说的——美国将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走向依靠投资(逼迫和引诱全球制造业资本回流美国)来实现经济增长与解决社会民生问题的道路。不过美国的计划更超前,美国将会实施制造业企业利润与政府共享的模式,这必然要求美国在一定时间点会建立极其严格的资本外流限制措施。
也就是说自由市场,自由资本主义模式已经到头了。美国政府包括前任的拜登政府的沙利文和现在的特朗普政府的核心智囊团都公开说明了这一点。这是美国对经济模式的核心观念的重大改变。这将考验中国的经济指导思想。
美国将实施逼迫全球制造业回流美国,采取资本管制和利润共享原则来破解科技进步给劳动者带来贫困的根本社会矛盾。
而中国目前的公开方案是政府扩大负债和居民负债刺激消费来实现经济增长目标。美国的强势地位是依靠美元霸权,如果美国不通过进口商品输出美元,它自己国内的产品又因为关税影响而奇贵无比,那么其他国家为什么要使用美元来作为交易货币?美元一旦失去了国际交易货币地位,那么海量的存量货币必然带来的是币值的崩溃,紧随而来的将是前所未有的金融危机。 - 罗思义先生经济方面理论最大的问题是一味的强调投资拉动经济,忽略了消费拉动经济的作用,更忽略了收入分配问题!
只看供给端或者只看需求端,都是顾此失彼!道理很简单,投资不行,是会影响劳动生产率提升从而影响收入和消费;消费不行,没有足够回笼资金进行再投资,还要强行投资只能提高负债率,债务累计多了后遗症会很严重!
从源头上来说,最重要的是“收入分配”,收入分配得好生产有积极性,同时缩小贫富差距促进消费,生产和消费处于良性循环;反之收入分配得不好打击生产积极性,同时拉大贫富差距消费起不来,生产和消费处于恶性循环! - 育愽罗思义忽略了一个问题。
罗思义当然是一个经济学家,他的结论:投资是决定GDP增长的主要动力,数据逻辑也没错。但他忽略了一个社会学因素,就是近一百年来,美国的生产力要素增长越来越依赖资本(包括资本驱动的技术)的增长,而越来越排斥劳动增长,这可以解释为什么美国GDP越来越大,白人劳动者生活却越来越差,黑人完全边缘化,移民从受欢迎到受排斥。
这一现象在中国也日益明显。中国仍然是全球经济表现最好的经济体,但各行各业的劳动者获得感却与GDP表现不一致。杭州六小龙创造了巨大的市场估值,直接和间接的有几万亿,但其从业者不过数千人。
经济增长方式越来越依赖资本,而资本却排斥劳动,这一深刻的矛盾,才是当下全球性发展最根本的问题。汽车轮船飞机手机家电风电光电也在近几年创造了巨大的市场,并且这些行业从业者很多,你就是拿放大镜专门找瑜中的瑕,且不说很多国家连“瑕”都没有。 - 全部楼层笋穿居美国精英已经深刻思考了这一问题,结论就是特朗普团队的核心人物之一马斯克的观点:随着人工智能和自动化的普及,几十亿智能机器人负责生产和提供服务,未来的工作岗位将会减少。马斯克预言未来10年内,85%的就业岗位将消失,他认为机器人能够胜任的工作越来越多,这将导致大规模失业。面对大规模失业的可能性,马斯克提出了两种解决方案。一种是普遍高收入,即通过技术进步带来的财富增长,按需分配高收入。另一种是普遍基本收入(Universal Basic Income, UBI),即政府向每个人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资金。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美国正在实施的计划就是罗思义先生在本文中说的——美国将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走向依靠投资(逼迫和引诱全球制造业资本回流美国)来实现经济增长与解决社会民生问题的道路。不过美国的计划更超前,美国将会实施制造业企业利润与政府共享的模式,这必然要求美国在一定时间点会建立极其严格的资本外流限制措施。
也就是说自由市场,自由资本主义模式已经到头了。美国政府包括前任的拜登政府的沙利文和现在的特朗普政府的核心智囊团都公开说明了这一点。这是美国对经济模式的核心观念的重大改变。这将考验中国的经济指导思想。
美国将实施逼迫全球制造业回流美国,采取资本管制和利润共享原则来破解科技进步给劳动者带来贫困的根本社会矛盾。
而中国目前的公开方案是政府扩大负债和居民负债刺激消费来实现经济增长目标。美国的制造业回流并非是为了解决国内就业,应该是低端制造业(比如日用百货)产品由美国自己生产而不再从中国进口,而生产线全部由机器人作业,美国的劳动力成本太高,用机器人比雇佣人员便宜得多,低端制造业产品用便宜的机器人生产出来的产品才具有竞争力,如果大家都用机器人,谁的机器人制造成本低谁更有竞争力,机器人的制造成本决定着产品的成本和产品的竞争力。
-
中科院专家:RISC-V开辟中国芯片自主新赛道,还需攻克“三座大山”
2025-03-23 16:07 观网财经-科创 -
丝芙兰迷失在中国,全球CEO紧急“救火”
2025-03-23 09:39 观网财经-消费 -
华为杨超斌:已有超80家伙伴基于昇腾打造大模型一体机
2025-03-22 21:40 观网财经-科创 -
从鸿蒙手机到鸿蒙电脑,华为终端鸿蒙化提速
2025-03-22 08:40 观网财经-科创 -
消息称盒马酝酿新店型,布局“1店+N仓”模式
2025-03-22 00:10 观网财经-消费 -
中美科技博弈下,233万用户选择把票投给“WPS鸿蒙版”
2025-03-21 23:59 观网财经-科创 -
嘉士伯控股重庆啤酒被指打压民族品牌“山城”?真相没那么简单
2025-03-21 21:08 观网财经-消费 -
名创优品2024年营收同比增长22.8%,全球门店净增1219家
2025-03-21 21:07 观网财经-消费 -
苹果AI被指控虚假宣传
2025-03-21 20:59 观网财经-科创 -
美团2024年财报:全年营收3376亿元,交易用户数破7.7亿
2025-03-21 20:54 观网财经-互联网 -
证监会:2024年罚没153.42亿,为2023年2.4倍
2025-03-21 20:31 金融观察 -
香飘飘“地球二店”落地成都,新推7元果茶
2025-03-21 20:07 观网财经-消费 -
2024年华住集团增收降利,2.7亿会员池仍是核心利器
2025-03-21 20:06 观网财经-消费 -
李嘉诚长和集团年报:去年利润降了27%,但港口很赚钱
2025-03-21 18:14 观网财经-房产 -
十年营收首次下滑,桃李面包陷入“中年危机”?
2025-03-21 18:08 观网财经-消费 -
余承东回应华为Pura X定价争议
2025-03-21 17:52 观网财经-科创 -
自研基带后,苹果还要自研Wi-Fi芯片?
2025-03-21 16:28 观网财经-科创 -
刘强东罕见发文:不该用算法压榨最底层的兄弟
2025-03-21 15:11 观网财经-互联网 -
英伟达将斥资5000亿美元,采购美国制造芯片
2025-03-21 12:58 观网财经-科创 -
拼多多发布2024四季度及全年财报,陈磊:坚持高质量发展战略不动摇
2025-03-21 11:06 观网财经-互联网
相关推荐 -
CIA高官又上头:首要任务,中国 评论 0“彻底失望!进一步退十步,24小时不到就背弃我们” 评论 175硬搬新加坡组屋抹黑中国,美使馆大翻车 评论 113“美国和刚果(金)这么谈,会触怒中国” 评论 217马斯克:中国发电量就像火箭升空,美国却躺平了… 评论 1351两岸舆论转向隐约的统一讨论评论 271 赞 442做人太辛苦了!一个月1400元,大姨落泪的那一刻,太让人心疼了评论 198 赞 193如何看待网传福建9岁围棋小男孩因为输棋被父亲殴打,跳楼身亡一事?评论 81 赞 15都在聊中年危机,到底啥是中年危机评论 53 赞 277其实,当年微软在国内推广系统的手段还是可以借鉴一下评论 52 赞 78网友倒卖蜜雪柠檬水3.5小时赚254元,无证转卖饮品赚差价违不违法?评论 50 赞 210两岸形势比50年代还危险,“台独”整天在那找死评论 42 赞 17最新闻 Hot
-
“彻底失望!进一步退十步,24小时不到就背弃我们”
-
巴外交部:以军在杰宁向外交使团开火
-
俄军宣布收复后,普京首次视察库尔斯克州
-
印度还在宣传“大胜”,外交官却被打成“卖国贼”
-
硬搬新加坡组屋抹黑中国,美使馆大翻车
-
“九成来自中国”,欧盟也要动手
-
“美国和刚果(金)这么谈,会触怒中国”
-
马斯克:中国发电量就像火箭升空,美国却躺平了…
-
黄仁勋:他们希望我们永远不要回中国
-
“美式腐败,可比特朗普更早”
-
“没有中国,我们真造不出来”
-
报告:韩国制造业GDP高度依赖美中等海外市场需求
-
“大民”悼念“云芳”
-
C919航线已覆盖中国16城,“海外都在盯着”
-
印媒还在“赢赢赢”,《纽约时报》忍不住了
-
“美国情报显示以色列计划袭击伊朗核设施”
-
罗思义当然是一个经济学家,他的结论:投资是决定GDP增长的主要动力,数据逻辑也没错。但他忽略了一个社会学因素,就是近一百年来,美国的生产力要素增长越来越依赖资本(包括资本驱动的技术)的增长,而越来越排斥劳动增长,这可以解释为什么美国GDP越来越大,白人劳动者生活却越来越差,黑人完全边缘化,移民从受欢迎到受排斥。
这一现象在中国也日益明显。中国仍然是全球经济表现最好的经济体,但各行各业的劳动者获得感却与GDP表现不一致。杭州六小龙创造了巨大的市场估值,直接和间接的有几万亿,但其从业者不过数千人。
经济增长方式越来越依赖资本,而资本却排斥劳动,这一深刻的矛盾,才是当下全球性发展最根本的问题。
罗思义当然是一个经济学家,他的结论:投资是决定GDP增长的主要动力,数据逻辑也没错。但他忽略了一个社会学因素,就是近一百年来,美国的生产力要素增长越来越依赖资本(包括资本驱动的技术)的增长,而越来越排斥劳动增长,这可以解释为什么美国GDP越来越大,白人劳动者生活却越来越差,黑人完全边缘化,移民从受欢迎到受排斥。
这一现象在中国也日益明显。中国仍然是全球经济表现最好的经济体,但各行各业的劳动者获得感却与GDP表现不一致。杭州六小龙创造了巨大的市场估值,直接和间接的有几万亿,但其从业者不过数千人。
经济增长方式越来越依赖资本,而资本却排斥劳动,这一深刻的矛盾,才是当下全球性发展最根本的问题。
即:发展如何惠及百姓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