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杰振 | 美国经济“一片大好”:漂亮的数据背后掩盖了什么?
最后更新: 2024-03-11 08:02:50【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郭杰振】
导读:美国通过虚增消费、价格效应两种手段虚增了30%的居民消费,同时在收入端虚增了3万亿美元的收入与利润。美国鲜亮的经济指标掩盖了不断累积的结构性矛盾,如收益向上流动和中下层居民金融资产的周期盘旋等,诸多合力导致了美国的“系统性贫穷”。
2月28日,美国经济调查局(BEA)公布2023年四季度及2023年度GDP的第二次估测数据(second estimate),数据显示2023年度美国实际GDP粗估同比增长2.5%,比2022年高出0.6个百分点。从数据上看,美国经济“一片大好”,这是美西方近期肆意唱空中国经济的底气。
破解美国经济指标的“幻像”,还原真实的美国,或许是我们打赢“经济舆论战”的制胜之策。
01. 美国经济核算的基本逻辑:以极致的市场化手段虚增消费
美国经济调查局效仿会计的收支制度,建构了两套相辅相成的GDP核算方式:收入法、支出法。其中,收入法核算家庭、企业和政府(下称“三部门”)的生产性收入,参考企业利润表编制;支出法核算三部门的支出情况,即所谓的消费、投资和净出口三驾马车。两种核算方式得出的GDP大致相同。
图源:pixabay
支出法以虚增消费和价格效应两种手段增加了30%以上的家庭消费。支出法奉行“没有免费的午餐”核算原则,即日常生活的所有活动都产生消费支出,它包括实际支付的消费和市价折算的无支付消费两部分,后者构成了虚增消费。
虚增消费包括四大部分:自有住房的市价租金、政府代付医疗支出、公益医院提供的医疗服务和公益组织提供其他服务等,虚增消费呈逐年增加趋势,2007年虚增消费为2.45万亿美元,2022年为3.09万亿美元。
除此之外,支出法核算中还有2.68万亿美元的价格效应支出,它们包括二手车交易价差、医药与各类医疗支出、软件支出等。2021年美国家庭部门医药及医疗开支4.25万亿美元,占2022年家庭消费的25.4%,相比之下,国内医疗开支(家庭支付和政府转移支付)占消费支出比例为11.7%。
在2007-2022年的美国家庭消费增量中,虚增消费增加了6412亿美元、价格效应增加了1.055万亿美元,两者合计占家庭消费增量的33.42%。
漂亮的消费数据掩盖了日益脆弱的美国家庭收支。从两种核算方式看,企业和政府两部门分别以大比例分红、财政赤字的方式补贴家庭部门的消费赤字,显示了美国家庭部门强劲的消费数据。但是,美国家庭部门的收支数据非但不支持上述结论,反而折射了中下层居民脆弱的收支状况。
二战后,政府转移支付和财产性收入(利息和分红)的持续增长是美国家庭收入增长的两大支柱,1989年起执行的低息政策打掉了财产性收入这一支柱,政府转移支付成了支撑美国家庭收入增长的跛脚鸭,疫情后的经济增长更是联邦政府靠发行国债催生的“怪胎”。
以数据为例,1947年财产性收入和政府转移支付占美国家庭收入的比例分别为7.99%、6.62%。其中,财产性收入占比于1989年达到顶点20.9%,随后急剧下滑,2023年第三季度为15.68%。政府转移支付占比则一路飙升,于2020年达到新高21.96%。
实际数据显示,美国政府“发钱”救济的举措非但没有改善美国家庭的收支状况,反而加剧了状况的恶化。2021年开始,美国家庭部门年度储蓄(当年全部收入扣减虚增房租)直线下降,2022年至今,家庭部门年度储蓄持续为负,其中2022年家庭部门收支赤字2805亿美元。
自二战后,美国家庭部门年度储蓄为负的情况只在2005年短暂出现,亏空为464亿美元,2年后美国进入了次贷危机。此次美国家庭部门的亏空更大,2022年至今累计亏空4390亿美元,这一指标才是美国经济的真实状况。可以预见,2025年,美国家庭部门的收支亏空将突破万亿美元。
综合各方面数据,美国此轮的经济增长是联邦政府以赤字催生的增长幻像,不仅不可持续,而且破坏性极强。
2023财年末,美国各级政府债务总额为33.16万亿美元,相比2018年末,短债同比增长242%,中长期债务同比增长157%,美国政府对短期债务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以2023财年为基数,美国政府短期债务为5.67万亿美元,叠加债务利息9057亿美元,未来5-10年美国政府年度偿债压力不低于6.5万亿美元,甚至有望冲破10万亿美元。
美国政府不仅对外举债,而且对内亏欠政府雇员养老金,2023年二季度末,美国联邦政府雇员养老金计划亏空1.44万亿美元,州及以下各级政府雇员养老金亏空4176亿美元。可以预见,美债危机是必然发生的事情。一旦美债危机爆发,那将是美国90%家庭的悲剧。
2020年,美国政府靠突击发债救了家庭部门,也救了自己,不仅掩盖了美国经济的实质,而且打出了漂亮的“逆势增长”。但是,随着未来几年美国家庭部门收支亏空突破万亿美元,叠加美国政府中短债为主的发行趋势,美国或难以挺过下一次危机。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 责任编辑: 史岱君
热门评论 2条
我要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共同营造“阳光、理性、平和、友善”的跟评互动环境。
全部评论 102条
最热 最早 最新- 走得飞快看看美国的中国人走线记录片,绝大多是美国人是不来中国的,
美国普通人会很正常的想,
你们要是这么好,为什么要抛弃一切走线???美国有零元购,中国有吗 - 文章基本解析了最近30年以来美国经济发展的本质。
虽然没详、细地进行说明,但基本准确。
对我国的启示而言,也抓得很准很正确,虽然要更加难办到,但这才是我国该选择的正确路径。
对我国的经济,很多人相信了网上最为冒头的“月薪过万”的说法,并不清楚了解“月薪五千以上已经是全部人口的薪酬前6%的阶层(注:包括没有收入的老年、小孩的全部人口,不是有收入的人口的前列比例——这方面的数据也可以通过非工作人口来算出是前百分之几的阶层,大概不到前15%,而且其大部分还是通过超时加班得来的),也并不清楚最近三十年中国家庭财富的增值其实主要来自于房产的价值提升(这方面也有国家推进城市化和基建等的支撑——但未来如此快速的房产增值-家庭财富增加是行不通了的)。
因此,中国要未来要促进国强民富或国富民强,其关键和核心着手点还是在于供给侧。从产业增加和升级、工作岗位增加,再到基建完善和升级,从而以此些促进工作岗位和工作收入的同时也进步一推进与升级城市化,其内容都在供给侧。
即使是促进消费需求端,依然是以增加和升级供给端为前提的。毕竟人们普遍没钱,就谈不上有多强大的消费。
而转移支付(交通通讯之类公共基建、社保、医保之类的)也只是起到修补和托底的作用。因为人口盘子太大难以持续,这种方法也不具有根本的内生性的支持动力(美国可以通过金融收割自己的中下层,更能通过金融及美元收割全球去获得支持,中国只能靠内部也就根本不具备内生性的支持动力)。
- 走得飞快看看美国的中国人走线记录片,绝大多是美国人是不来中国的,
美国普通人会很正常的想,
你们要是这么好,为什么要抛弃一切走线???照你这逻辑,如果走线活的那么好。为什么华裔在美国连五等公民都算不上?犹太白黑印度拉美等等。走线的这些华裔,还是华裔的边边角角,更加不入流。 - 全部楼层郭杰振美国的养老保险包括两部分,分别是从工资里直接扣除的比例,以payroll tax的方式呈现,雇主、雇员分别缴纳6.2%的社保(social security tax)、1.45%的医保(medicare tax),这部分收入由美国社保服务中心(SSA)管理,一般是投向国债,不会有亏空。亏空的部分是pension,其实是补充养老金,它的主要形式是两种,DB、DC,前者是雇主设定固定收益计划、差额部分由雇主补足,后者是雇员缴纳一定比例、雇主匹配,雇员享受浮动收益。DB一般都会有亏空,DC则不会。美国联邦政府雇员的pension一般是DB为主,所以亏空最大。州政府是DB、DC都有,所以亏空相对少一些。这部分,我在第二篇里有更为详尽的数据。原来美国养老保险以税的方式处理。谢谢!
固定收益计划反而会亏空,这很让人好奇其原因。
谢谢您的回复! - 全部楼层郭杰振财产性收入包括两部分,分别是利息和分红。利息收入来自于持有的国债、联邦政府非公开债券(以贷款形式存在)、联邦机构债、市政债、政府背景企业债、公司债和海外债。分红主要来自于公司利润分红,分红以回购和现金分红两种形式存在。
政府转移支付其实就是领取社保金和医保报销。谢谢!
政府转移支付超过20%,有点让人不好想象。是美国人均自形成收入低?还是医保补贴高?养老金作为政府转移支出,不知其缘由是什么,是因为这“政府”的概念是大政府的概念,而并非行政机构的概念?
财产性收入依旧能超过15%,令人有点不太好理解一直被讲的美国家庭储蓄率低…… - 全部楼层郭杰振财产性收入包括两部分,分别是利息和分红。利息收入来自于持有的国债、联邦政府非公开债券(以贷款形式存在)、联邦机构债、市政债、政府背景企业债、公司债和海外债。分红主要来自于公司利润分红,分红以回购和现金分红两种形式存在。
政府转移支付其实就是领取社保金和医保报销。谢谢! - 华人之中以数据为例,1947年财产性收入和政府转移支付占美国家庭收入的比例分别为7.99%、6.62%。其中,财产性收入占比于1989年达到顶点20.9%,随后急剧下滑,2023年第三季度为15.68%。政府转移支付占比则一路飙升,于2020年达到新高21.96%。
一一一
财产性收入是估值型的,还是变现型的?
政府转移支付占比超过1/5,请问为什么比例这么高?什么内容?
望赐教!财产性收入包括两部分,分别是利息和分红。利息收入来自于持有的国债、联邦政府非公开债券(以贷款形式存在)、联邦机构债、市政债、政府背景企业债、公司债和海外债。分红主要来自于公司利润分红,分红以回购和现金分红两种形式存在。
政府转移支付其实就是领取社保金和医保报销。 - 华人之中美国政府不仅对外举债,而且对内亏欠政府雇员养老金,2023年二季度末,美国联邦政府雇员养老金计划亏空1.44万亿美元,州及以下各级政府雇员养老金亏空4176亿美元。
一一
是亏欠,还是透支?美国的养老保险包括两部分,分别是从工资里直接扣除的比例,以payroll tax的方式呈现,雇主、雇员分别缴纳6.2%的社保(social security tax)、1.45%的医保(medicare tax),这部分收入由美国社保服务中心(SSA)管理,一般是投向国债,不会有亏空。亏空的部分是pension,其实是补充养老金,它的主要形式是两种,DB、DC,前者是雇主设定固定收益计划、差额部分由雇主补足,后者是雇员缴纳一定比例、雇主匹配,雇员享受浮动收益。DB一般都会有亏空,DC则不会。美国联邦政府雇员的pension一般是DB为主,所以亏空最大。州政府是DB、DC都有,所以亏空相对少一些。这部分,我在第二篇里有更为详尽的数据。 - 看官2016文章不错,前半部分经济虚增与价格关系还可以再写的清晰一点,以便普通读者理解为什么说美国GDP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是增发货币造成的虚假现象。例如:
1、新SNA核算体系计算GDP剔除通货膨胀时常遇到的新产品价格问题。计算GDP实际增长时,需要扣除价格上涨的影响,以得到实际的增长数据。对去年已存在的老产品和老服务,只要把现在的价格跟去年的价格相比较,刨掉涨价部分就算出来了;但对去年还没有的,今年新出现的产品和服务,没有去年的价格可以比较怎么办?GDP统计的办法是直接用这个新产品或新服务的价格计入GDP。当新产品和新服务不多时,影响不大,但如果很多,比重很大时,就会造成宏观上可见的很大的影响。例如,美国自2007年次贷危机以后,多次海量增发货币,但追踪研究发现,这些增加的钱,很少进入实体经济领域,而是主要涌进了金融领域。投行等各类金融机构,这些年来不断发明创造出五花八门的新的金融衍生产品,它们以前不存在,也就没有涨价一说,直接就按它们的价格算进GDP了。这个,占美国GDP增量中很可观的一大块。
2、文中提到了虚拟房租和股票。这很重要,因为把钱花到房地产和股票证券上,在GDP统计里算是投资,而不算消费,因此它们的涨价不算通货膨胀,计算GDP时不需要扣除,反而算GDP增值。我们都知道,房地产和股票证券的价格取决于有多少钱进去,钱多,投进去的多,价格就上涨或换句话说资产就增值。虽然房子还是那座房子,房价从200万涨到400万,还是照样住那几个人,但GDP增加了200万,还不算涨价不用从实际GDP增长里扣除。
如果作者能在这些方面多花些笔墨,写得再清楚一些,会有助于读者理解文中已提出的重要观点。同意多数观点,写作手法的问题,我在努力。GDP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体系,很难三两句话说清楚。即使在写作的过程中,我也还在继续学习联合国2008年SNA指导和美国NIPA Handbook,一边纠正错误一边继续找问题和应对办法。
拿你提到的新产品来讲,最典型的案例是美国的制药行业,诺和诺德用于治疗II型糖尿病的新药司美格鲁肽,1.5ml和3ml剂量国内定价分别是400元、800元左右,服用这种新型药物的治疗费用不菲,但对于普通百姓而言是可望不可及的。在GDP中,这部分开支被列入了Pharmaceutical and other medical products,我们很难把他们摘出来,只能以这部分开支增长来做估算,而且估算误差偏大,只能暂时笼统的理解为价格因素。即使司美格鲁肽创造的GDP中,我们也还可以继续细分,比如用于治疗糖尿病的销售有多少,用于减肥的销售有多少,前者要计入医药开支,后者计入Personal care products更妥当,只是没有详细的数据,所以没有办法做更细致的匹配。这部分的专业性非常强,似乎放到学术论文里更合适,在科普文章里可能门槛有点高。
至于金融业,国内有一个误解,认为美国金融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超过了20%,其实是金融业和房地产业(Finance, Insurance, and Real Estate)的总体比例,其中房地产的比例更高一些。数据上看,金融业计入GDP的部分并不多,以2023年Q4的消费开支为例,总开支是18.9万亿美元,金融服务消费只有1.33万亿美元,占比并不高。收入法里面,与金融业有关的收入也只有利息和分红两项,总额度是1.8万亿,占居民家庭部门的收入比例在20%左右,换算成GDP的比例,可能在10个点出头。总体来看,金融业对美国GDP的贡献并不高,占用的资金量却非常大,这是美国经济的大问题,史正富教授把这种现象称之为“美国虚实二元经济”,这个问题上,他的论述清晰多了,我就不需要赘述了。
现阶段,我能做的是用美国的数据说话,点出来一些现象。至于现象背后的深层逻辑,我还在检索数据的过程中继续思考。
欢迎多讨论,讨论中才会有进步。 - 能姐美债借美债,能抛美资抛美资。卢布贬值1000倍就在30年前。
- 想起一本修仙小说的情节:一男主角出生在山里,然后拼命的修炼,比别人努力千倍修炼,其实他早已是大高手了,周围的人早已不是他的对手了,但是他认为自己还是非常弱小,继续拼命努力修炼,很多年后,这个小子早已是天下无敌,但是他不知道,以为还不够强大,实际上原来的第一高手早就知道自己不是那个孩子的对手。但是那孩子继续努力,老朽的高手对新生的高手早已是仰望了。多年后,我们看色厉内荏的美国就是如此态度,其实美国早就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 米帝经济统计数据,没统计屁民的日常生活资料的价格变动。认为这类玩意的价格波动会影响指数的“真实“价格波动。
- 文章不错,前半部分经济虚增与价格关系还可以再写的清晰一点,以便普通读者理解为什么说美国GDP增长在一定程度上是增发货币造成的虚假现象。例如:
1、新SNA核算体系计算GDP剔除通货膨胀时常遇到的新产品价格问题。计算GDP实际增长时,需要扣除价格上涨的影响,以得到实际的增长数据。对去年已存在的老产品和老服务,只要把现在的价格跟去年的价格相比较,刨掉涨价部分就算出来了;但对去年还没有的,今年新出现的产品和服务,没有去年的价格可以比较怎么办?GDP统计的办法是直接用这个新产品或新服务的价格计入GDP。当新产品和新服务不多时,影响不大,但如果很多,比重很大时,就会造成宏观上可见的很大的影响。例如,美国自2007年次贷危机以后,多次海量增发货币,但追踪研究发现,这些增加的钱,很少进入实体经济领域,而是主要涌进了金融领域。投行等各类金融机构,这些年来不断发明创造出五花八门的新的金融衍生产品,它们以前不存在,也就没有涨价一说,直接就按它们的价格算进GDP了。这个,占美国GDP增量中很可观的一大块。
2、文中提到了虚拟房租和股票。这很重要,因为把钱花到房地产和股票证券上,在GDP统计里算是投资,而不算消费,因此它们的涨价不算通货膨胀,计算GDP时不需要扣除,反而算GDP增值。我们都知道,房地产和股票证券的价格取决于有多少钱进去,钱多,投进去的多,价格就上涨或换句话说资产就增值。虽然房子还是那座房子,房价从200万涨到400万,还是照样住那几个人,但GDP增加了200万,还不算涨价不用从实际GDP增长里扣除。
如果作者能在这些方面多花些笔墨,写得再清楚一些,会有助于读者理解文中已提出的重要观点。 - 今日有酒今日醉,一大屁鼓债维持的繁荣,纯属虚假繁荣!
- 没有深刻理解美国经济基础运行模式的讨论美国经济现状和未来趋势那就毫无意义。美国的高科技水平是很高但那不是美国的经济基础,而金融才是!高科技也是高度依附于金融才能发展的,为什么 大家愿意去美国上市?美国股市市盈率非常高!股市、投资基金、银行、金融衍生工具、货币等是美国金融帝国的武器,全面操控美国经济,影响世界经济。它的运行是有周期性的,并且力图闭环循环,每一次循环关键节点都会引发全球经济动荡,说白了就是放鱼饵--养鱼--低成本收割--再放鱼饵.......美国的企图就是利用金融工具让全球为其打工,比如美联储的各次激进加息--降息,就是循环的重要部分,说白了就是投机模式,这就是为什么美国表面经济数据并不难看而大多数老百姓却感觉不好的关键,因为大多数人没有能力参与投机,得不到投机红利,这也是红脖子和特朗普现象的根本原因。
- 全部楼层广东的大海因为美国媒体从来不说美国每年有100-200w人移民去其他国家,哪怕这些数据都在美国移民局官网放着海外客观公正的中国人讲的更有说服力,而国内某些心理有问题的人,老是觉得国外都是天堂。
- 全部楼层达而又达美国报导中国每月走线二万多人,你这么一说美国走到其它国家的岂不是每月20来万人?走线和正常移民是一回事?你不要偷换概念了
- 走得飞快看看美国的中国人走线记录片,绝大多是美国人是不来中国的,
美国普通人会很正常的想,
你们要是这么好,为什么要抛弃一切走线???中国人口太多,千分之一看似极少数但总数就过百万。美国人每年移民海外的数量也不少。再有,你好好看看走线那些人都是些什么人? - 走得飞快看看美国的中国人走线记录片,绝大多是美国人是不来中国的,
美国普通人会很正常的想,
你们要是这么好,为什么要抛弃一切走线???问题错误!
你只看到有几万走线美国的中国人,却没看到每年走线美国的拉丁美洲人是千万级别的!
你应该问:为什么美国比中国容易走线?
或者,为什么走线中国那么难?
你要是搞不懂啥是走线,啥是签证入境,就算了,别提问了 - 2022年美国家庭部门累计折旧8003亿美元(实则为市价租金收入),公益组织营业盈余2.43万亿美元,
一一
公益组织营业盈余为何这么大?其内容是……?
恳望熟悉此的网友赐教!先在此致谢!
-
全国人大财经委:积极清理政府拖欠企业账款
2024-03-09 20:24 2024两会 -
“严重资不抵债,失去经营能力的房企,该破产破产”
2024-03-09 17:42 观网财经-房产 -
最高检首次对外发布“四大检察”工作白皮书
2024-03-09 15:30 2024两会 -
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前两月挖掘机国内销量同比下降24.6%
2024-03-09 10:44 -
1月动力电池海外市场:宁德时代升至榜一
2024-03-08 20:32 新能源汽车 -
335名女性掌舵A股上市公司,部分公司市值超千亿
2024-03-08 18:14 观网财经-金融 -
人大代表:建议分阶段延长A股交易时间
2024-03-08 17:04 2024两会 -
苹果面临十大挑战,欲用降价拯救iPhone在华销量?
2024-03-08 16:52 观网财经-科创 -
中印增长15.8%,中巴(西)增长33.3%,前两月外贸有哪些亮点?
2024-03-08 16:04 中国经济 -
今年已有62家企业终止IPO,证监会强调“上市绝不能为了圈钱”
2024-03-07 18:29 观网财经-金融 -
美国计划252亿资助英特尔,生产军用芯片
2024-03-07 17:53 观网财经-科创 -
大案追踪:上千辆共享单车被盗,黑灰产业链被曝光
2024-03-07 17:36 观网财经-互联网 -
林毅夫:即便是5%的增长,中国也将为全球经济作出最大贡献
2024-03-06 22:05 2024两会 -
私有化7年后,“鞋王”再度闯关IPO
2024-03-06 20:28 观网财经-金融 -
2023年营收同比增长3.7%,京东美股盘前涨近12%
2024-03-06 19:55 观网财经-互联网 -
英伟达禁止通过转换层兼容CUDA,针对中国企业?
2024-03-06 17:57 观网财经-科创 -
郑栅洁:今年有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等增量政策
2024-03-06 15:48 中国经济 -
“5%左右经济增长目标是奋力一跳能够实现的目标”
2024-03-06 15:23 2024两会 -
两会专访:国外巨头壁垒深厚,国产CPU如何破局?
2024-03-06 14:48 观网财经-科创 -
“撤柜关门”冲上热搜,盒马回应
2024-03-06 12:57 观网财经-互联网
相关推荐 -
2如何看待多年前局座给战机排名,歼-10C全球第4,台风第6、阵风第7?评论 172 赞 394特朗普狂言:美国空军要搞F-55!还有“超级F-22”!中国空军怎么办?评论 146 赞 135如何看待小米发布玄戒O1芯片?这是对极端米粉和极端花粉的打脸和回旋镖吗?评论 117 赞 66中美的下一次战争是材料战评论 84 赞 767印度称将对未损毁的PL-15进行逆向工程评论 80 赞 48沙特给足特朗普面子:千亿美元军火大单!评论 65 赞 719文科生已经连拼好饭都不配吃了评论 62 赞 410如何看待人民网评小米发布自研芯片“只要奋起直追,后来者永远有机会”?评论 58 赞 3最新闻 Hot
-
澳大利亚直说了:中国可是我们最大买家,美国你算啥?
-
美企急电:快取消越南、印尼订单,转回中国
-
加拿大:出人意料,是中国而非美国
-
一个说毫无成果,一个说满意
-
“日本决定要更硬气,不然…”
-
跪了?“还没”
-
终于谈上了,俄方要求美土离场
-
“无论承认与否,硅谷精英变成‘中国必胜论’拥趸”
-
9500车位、全球最大!首航赴欧洲,“彰显中国雄心”
-
黄杨钿甜佩戴高价耳环引网友质疑,经纪公司回应
-
枪杀安倍嫌犯将于10月首次公审
-
俄乌土耳其谈判将安排两轮对话:土美乌先聊,土俄乌再谈
-
特朗普:给F-35加个引擎,叫F-55
-
拿中国说事,美高官想拦下这笔交易
-
中哥走近,美国又跳出来
-
欧盟“更硬”了:税率得大幅低于中英
-
美国普通人会很正常的想,
你们要是这么好,为什么要抛弃一切走线???
美国普通人会很正常的想,
你们要是这么好,为什么要抛弃一切走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