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

中国链
爱链中国,链你所爱!

[讲武堂]蒋介石与日本的恩恩怨怨

更新时间:10-16信息来源:凤凰卫视


蒋介石人生的起伏,与日本有着切不断的“缘分”。

甲午战败之后,对清王朝感到失望、投身革命的年轻蒋介石,从日本学习了相当多的事物。尔后,蒋介石成为中国的领导者与日本交战,打败了日本,但随后却又败于毛泽东,逃到了从日本手中收复的台湾岛上。以台湾为据点的蒋介石,为了抵抗共产党“解放台湾”,号召了曾与自己交战的旧日本军人,并将重建一度土崩瓦解的军队之重任,托付给了他们。蒋介石与日本爱恨交织错综复杂的关系当中,充满着层层矛盾,杂糅着个人情感与国家利益冲突,可以说是近代中日关系的缩影。

留学东洋

1906年,19岁的浙江青年蒋介石第一次远离家乡,踏上东渡日本的海轮。在东渡的轮船上,他看到了这样一幕:一个中国同学漫不经意的吐痰在甲板上,被一位水手看到,走过来告诉他,一般日本人是不随地吐痰的,要吐痰就吐在手帕上或者卫生纸上。这一幕带给蒋介石极大震动,他彷佛一瞬间认识到了中日现代化的差距,以至于60多年后,依旧对这件小事历历在目。

东京振武学校时期的蒋介石

从东京振武学校毕业后,23岁的蒋介石被分配到高田野炮兵第19联队见习一年,在冰天雪地中被派去打扫马房,接受军队生活的艰苦磨炼和意志的考验。

如今在高田,仍然有大约一千人规模的陆上自卫队驻屯部队。在驻屯地内,保留着一栋明治时期建筑物改造而成的“乡土纪念馆”,馆内设有蒋介石资料室,中国国民党的领导人蒋介石曾在这里见习的经历,被当作一段特别的历史,认真的保留了下来。

高田的冬季漫长严寒,是日本有名的雪乡,积雪有时可以高达数米。蒋介石当年,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开始他的军人生涯的,而寒冷正是日本军队磨练意志的一个手段。

投身革命

蒋介石的青年时期,有六年时间是在日本度过的,正是这段时期,他完成了从一个留日学生,到一个革命军人的转变。在日本,蒋介石与孙中山相遇相识,成为日后投身革命的关键。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枪声一响,各地纷纷响应,革命形势发展之快超出预期。上海的同盟会中部总会庶务部长陈其美,急电蒋介石,要其迅速回国。

不过,蒋介石的回国请求被师团长拒绝,他只得向联队长请了48小时短假,与同学张群、陈星枢火速离开高田,到东京后换下军装,张群穿上日本学生服,蒋介石则穿上和服,经神户,再从长崎潜逃回国,再也没有返回联队。

当时,距离蒋介石完成高田的实习还有不到两个月,他选择了回国革命这条路,便再也没能进入梦寐以求的陆军士官学校。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对于当时的中国军人来说,可谓是最高学府,将星摇篮。蒋介石在军事学历上不及他人,却因为革命而获得了一张踏上政治舞台的通行证。

由友变敌

1927年 蒋介石在日本会见黑龙会元老头山满

蒋介石最后一次去日本是在1927年。9月28日,下野后的蒋介石赴日本考察,前后逗留了42天,旧地重游,拜访旧友新知。此行对外公开的目的,是为了拜见在日本有马温泉疗养的宋夫人,征求其对宋美龄婚事的同意。而实际上,是为东山再起寻求帮助。

11月5号,蒋介石见到了日本首相田中义一,二人进行了一次谈话。田中向蒋介石表达了三点讯息,第一,希望北伐军不进入华北;第二支持蒋介石“反共”;第三,尊重日本在东北的特殊权益。蒋介石的回答,则表达了两点意思,第一,他将继续北伐,第二,希望日本政府不再支持张作霖,转而支持国民政府。

与田中会谈三天之后,蒋介石启程回国。很快,他就夺回了失去的权力。12月1号,蒋介石在上海与宋美龄结婚。一个月后,复职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继续挥师北伐。不过让蒋介石没有料到的是,当北伐军进入山东境内后,日本政府再一次出兵干涉。1928年5月8号,日军炮轰济南城,进城后开始大规模放火屠杀,11号济南沦陷。这次事件中国军民共死亡六千余人,是为“济南惨案” 。

“济南惨案”是蒋介石与日本从友变敌的转折点,从那之后,他开始在日记中称日本为“倭寇”,并每日写下“雪耻”二字。

从孙中山到蒋介石,联日抵抗列强,是两代民国领袖战略思维中的共通项。早在1917年,孙中山就在《中国之存亡问题》一书中指出 “日本与中国之关系,实为存亡安危两相关联,无日本即无中国,无中国亦无日本”。

到了中日全面战争爆发前夕的1934年秋天,蒋介石似乎仍未放弃联日的幻想。由他亲自口述,陈布雷笔录,写成的《敌乎?友乎?——中日关系之检讨》一文,发表在《外交评论》上,并翻译成日文,向日本传递和平信号。当时国内的抗日声浪高涨,为了避嫌,此文发表时署了徐道邻的名字。

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发表《庐山声明》:战端一开,地无分东西南北,年不分男女老幼,皆有守土抗战之责!

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蒋介石对日政策已由“备战”转为“应战”,却仍未改“以日为师”的初衷。1940年2月22日,蒋介石在主持柳州军事会议开幕训词时,当场分发了日本陆军的《士兵须知》,亲自逐条解读,期待“他山之石,可以攻错”。

“以德报怨”

位于日本横滨市的伊势山皇大神宫,是日本神道教的神社。在这座日本皇族祭祀曾使用的神社内,却竖立着一座纪念蒋介石的蒋公颂德碑。而这样的纪念碑,在日本并不是唯一的,它们都是为了纪念蒋介石在1945年日本战败之时,采取的“以德报怨”政策。

我中国同胞们必知「不念旧恶」及「与人为善」为我民族传统至高至贵的德性。我们一贯声言,祇认日本黩武的军阀为敌,不以日本的人民为敌。

蒋介石的演说中并无“以德报怨”四个字,所谓“以德报怨”,其实是当时日本媒体所拟的题目,却恰到好处地总结了蒋介石战后对日政策的主旨:维持日本天皇制、反对列强瓜分日本、善待日本在华军民,以及反对报复性战争赔偿。

蒋介石与白团成员

败退台湾之后,孤立无援的蒋介石,再一次选择了“以日为师”,这一次,他将重整国军的希望寄托在了昔日的敌人身上。

1949年9月17日,在东京郊区一间和式旅馆中,中华民国政府代表、日本的保证人及应聘者,举行了一个简短仪式,签署了一份 “盟约书”,签字栏中写了三个人名:中华民国国民政府驻日代表曹士澄;应聘者代表富田直亮;保证人冈村宁次。为安全保密,所有成员均使用中文化名。团长原陆军参谋长富田直亮,化名白鸿亮,“白”与代表共产党的“红”相对,“亮”则源自诸葛亮,这便是“白团”的由来。

日本爱知县的幸田町,是个相当典型的日本农村,在远离城镇的山脚下,有一座以蒋中正为名的“中正神社”,出于对战后宽大政策的感怀,蒋介石在这里被当作神明奉祀。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散去大半个世纪,日本从被占领到被扶植,有了今天的繁荣模样,中国海峡两岸分治的局面却持续至今,而蒋介石与日本的故事,在日本的土地上以这样奇特的方式留下了痕迹。